欣赏“美好之未来”老师的文章《币乎:通向数字自由的钥匙》,对我来说实在不容易!
上来就有那么多计算机术语,真是文盲一个!
先百度一下以太坊什么意思,发现智能合约、区块链等术语不理解。
继续百度区块链,发现分布式、点对点、共识机制、加密算法、比特币等术语也不理解。
继续百度......
为了加深理解,我把它们敲了一遍,我,我,我容易么!
未来老师,不管怎么样,你必须为我的文章点个赞。
以太坊(Ethereum):是一个开源的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通过其专用加密货币以太币(Ether)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来处理点对点合约。以太坊的概念首次在2013年至2014年间由程序员Vitalik Buterin受比特币启发后提出,大意为“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在2014年通过ICO众筹开始得以发展。
开源:常于“节流”连用,开辟收入的新来源;节制支出,减少消耗。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 ):是一种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智能合约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这些交易可追踪且不可逆转。智能合约概念于1995年由Nick Szabo首次提出。智能合约的目的是提供优于传统合约的安全方法,并减少与合约相关的其他交易成本。
1区块链(blockchain):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本质上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
1.1、分布式(Distributed storage):是一门计算机科学,它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分布式网络存储技术是将数据分散地存储于多台独立的机器设备上。分布式网络存储系统采用可扩展的系统结构,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利用位置服务器定位存储信息,不但解决了传统集中式存储系统中单存服务器的瓶颈问题,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扩展性。
1.2、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又称对等互联网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网络通常用于通过Ad Hoc 连接来连接节点。这类网络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各种档案分享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P2P技术也被使用在类似VoIP等实时媒体业务的数据通信中。
1.3、共识机制(Consensus mechanism):是通过特殊节点的投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交易的验证和确认;对一笔交易,如果利益不相干的若干个节点能够达成共识,我们就可以认为全网对此也能够达成共识。再通俗一点来讲,如果中国一名微博大V、美国一名虚拟币玩家、一名非洲留学生和一名欧洲旅行者互不认识,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你是个好人,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你这人还不坏。
1.4、加密算法(Encryption algorithm):就是对原来为明文的文件或数据按某种算法进行处理,使其成为不可读的一段代码,通常成为“密文”,使其只能在输入相应的秘钥之后才能显示出来本来内容,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达到保护数据不被非法人窃取、阅读的目的。该过程的逆过程为解密,即将该密码信息转化为其原来的数据的过程。
1.5、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并与2009年1月3日正式诞生。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虚拟的加密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与所有的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适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开确定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适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基于密码学的设计可以使比特币只能被真实的拥有者转移或支付。这同样确保了货币所有权与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是其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该货币系统曾在4年内只有不超过1050万个,之后的总数量将永久限制在约210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