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说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扔在一锅沸水中,青蛙会一跃而起,马上跳出逃生。而将青蛙扔在一锅冷水中,逐渐加热冷水,青蛙刚开始像往常一样在锅里游动,直到加热到难以忍受的温度,青蛙这时想跳出来却已经四肢无力,最后死在热水中。
有人后来自己亲自做实验证明,在第二种情况下,青蛙仍然能凭本能逃脱。实验结果的真假,并且是否真正严格执行实验,我们不去探讨,但把这个故事作为鸡汤来看的话,还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生活太多琐碎的事情,吃饭、睡觉、工作、倒垃圾、洗碗、洗衣服、洗袜子、拉屎撒尿等等,即使我们每天将这些词语念一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已经让人不胜其烦,何况这些是生活的日常呢。我们生命就这样被这些琐碎占据大量时间,在无休止的庸常中磨灭生活热情,那些以前说过的豪言壮语,那些向往过的诗和远方,那些曾经让我们嘴角上扬的伟大梦想,只能在这些琐碎中被切割得四分五裂,挤压到心底某处沾满灰尘的小小角落。于是,我在某一天,想到历史上那只著名的青蛙,想象着我们是难兄难弟,我也是正在被温水煮的青蛙。
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毕业才一年,我就仿佛能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样波澜不惊、庸庸碌碌,平静得像一潭死水的生活,想着都可怕。我也一直在想,我为了什么而活着呢?难道只是为了吃饭、睡觉、拉屎撒尿。
在胡适的《人生有何意义》中,描述了胡适的一个朋友,本来也是才华横溢,很有豪气,因为家道中落,又早早结婚,只能整天、整年地在养家糊口和生计中奔波,三四十岁的年纪看起来像个老头子,几年来到处问人家一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就这样被人唤作“朱疯子”,最后问了胡适一个问题:“小山(指胡适),你是学哲学的人。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也没有答案,我相信很多人在死去时都还没答案。可是很多人会问,会想这个问题,即使是在不同的年代,面临的问题却是一样的,逃也逃不掉,避也避不了。只要稍微保持些人性的清醒,这个问题就会跑出来拷问着内心。
胡适的观点是,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人生的意义全是自己寻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既然人生全靠选择,那为何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庸碌、琐碎,无所作为呢?因为舒适区和稳定。追求稳定、舒适好像也是人类的天性,而眼前触手可得的舒适,会成为安于现状的一种习惯,一旦习惯了,我们就会不敢冒险,不敢改变,不敢踏出舒适区。
在《刻意练习》里面提到的观点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没有任何作用,除非踏出舒适区,当你练习起来,变得舒适时,重新设置新的困难和目标,再从中得到有益的反馈,直到练习再次变得舒适。这才是有效练习。而在自媒体开始盛行的今天,很多人也开始梦想着打造个人品牌,成为卓越的自己,无论是古典老师火爆的超级个体课程,还是最近流行的一个词跃迁,都在证实着这是当下一股热潮。可无论以前还是现在,能达到卓越的方法始终未变,走出舒适区,尝试改变并且冒险。
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提到这样的观点,那些微妙的日常变化的事物中往往隐藏着,可以使我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契机。可是我们是如此害怕改变,以至于,被现实束缚住手脚,再也活动不开,直到死去,就像是里面害怕改变,只会在原地抱怨奶酪怎么不见了,最后饿死的那只小老鼠。
在《小岛经济学中》提到一个简单的金融社会模型,同样揭示着社会财富的产生源于不安于现状的心。假如没有岛民愿意冒饿一天的风险,去编织一张渔网,那么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生产力永远等于消费力,每天就只是打鱼、吃鱼,社会财富无法产生,个人财富无法产生,也自然没有任何个人价值可言。
所以,无论是得到财富,还是追求卓越,先从有一颗改变的心开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