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进入得到APP《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的第四个单元:转折期。
在这里,我们先回顾一下之前三个单元的内容,
第一单元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新行为创造新经验的过程;
第二单元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接触现实创造新思维的过程;
第三单元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分清你的和我的,来构建新关系的过程;
第四个单位主要讲转折期,转折期并不难理解,我们走出校园开始工作,换一份工作,结束一段感情,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的转折期。身处转折期的我们常常需要经历很多跨越式的转变,会感到剧烈的变化,强烈的不安。跨越到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环境,面对新的生活,新的关系,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关口中,我们茫然不知所措。
蛇会蜕皮,鹰会拔毛断喙(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寓言故事),之后获得重生。其实人也一样,长大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把原有的壳脱掉。因为这个旧壳已经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如果一直背着那个旧壳,就没有办法继续生长。这个旧壳可以理解为旧的工作、旧的关系、旧的习惯。而自我发展也正需要多次脱壳,在遭遇痛苦和迷茫中,孕育新经验,新思维,新关系。所以说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
有人说,从旧阶段向新阶段过渡的过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们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转变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这种变动中生长起来了。我们的自我就在一个个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更新,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所以面对转折期,我们要用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到人是会变化的。在转变的不同阶段,人的心理状态并不一样。在某些重要的转折期,心理的变化尤其剧烈。当看到一个人抑郁的时候,我们回想这个人一定在经历人生的某些重要转变。如果他的抑郁很重,那也许是这个转变的过程特别重要,因此也特别艰难。如果他的情绪持续了很长的时间,那也许是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在哪里被卡住了。不是他有问题了,而是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出了问题,他是被卡住了,才有了抑郁的情绪。
我们经历怎么样的转折期,又是如何度过转折期的,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一个转折期,都在更新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在考验我们的意志和精神,都在给我们的自我增添新的内容。所以,怎么经历和度过转折期,就是自我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著名作家威廉·布里奇斯在《转变》这本书中,可以把转变划分为3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这也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转变总是从结束开始,在结束之后,紧跟着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痛苦,在经历了这些迷茫和痛苦之后,慢慢才会有新的开始。
结束:与旧自我的脱离
人活到极致,是简单和自律 。在先前的这篇文中,其实我提倡的就是过一种极简的生活,给我们的人生做减法,放弃一切不必要的物品和关系,才能把自己的专注力放在自己想要的事情上面。转折期也一样,就像装饰一所房子,我们需要先把旧家具搬出去,才能给新家具挪出空间。所以,转变都是从结束开始,这也是转变最难的地方,因为我们很容易把结束当做是一种终结的形式,一种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然而在转变的历程中,结束不仅不是最终的结果,相反,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另外,我们也容易把结束当做是一种应该排除的意外,觉得结束不是事物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事实上,结束不是旁支和意外,它就包含在自我发展的历程中,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可能有些人会把结束等同于错误。但实际上,结束并不是改正错误。之前的每一个选择都有我们的理由,并非错误,只不过随着事情的发展,有些原来正确的事,慢慢变得不正确了,结束也就慢慢提上了日程。所以,结束不是一种错误,而是我们顺应变化的一种形式。
结束是以往这一段生活的终结,但不是生活本身的终结,它只是我们顺应变化的过程和必经之路。
结束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脱离。就像一个孩子从母体脱离,坚硬的外壳从蛇身上脱离,结束也开始于脱离。这里的脱离指的是环境的脱离、身份的脱离和目标的脱离。
环境的脱离
在结束的时候,我们会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关系。我们的言行举止是由我们所在的关系和情境来决定的,所以当我们脱离了原先环境和关系,我们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新觉悟往往不会来得很快,就像我们知道是错的,但也很难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如果在身处环境或关系会让你经常感到疲惫、沮丧甚至绝望,这也许是生活给你转变的信号。在原来的环境和关系里,很可能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脱离环境是一个错得离谱的决定。如果没有从原来的环境和关系中脱离,我们就很难发现新的路。所以,我们的结束经常也是从离开熟悉的环境或熟悉的关系开始的;
身份的脱离
当我们脱离了原有的环境和关系的时候,其实也脱离了环境和关系所附带的角色和身份。身份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是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是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上,这是我们和别人达成的共识。它既限制了我们,也给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所以当我们脱离原有的关系和情境时会对身份的困惑,这些都是是很普遍的情况。结束时,脱离的身份越是接近自我定义核心的身份,转变带来的痛苦就越强烈;
目标的脱离
我们是根据目标来组织我们的生活的。目标有我们过去的投入,也有我们对未来的期待。目标界定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界定了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当我们选择结束的时候,常常意味着,我们同时也放弃了我们曾经坚持的目标。换句话说目标在组织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狭窄,让我们只看到和目标相关的部分。在不健康的目标体系里,不快乐的现在都成了为未来而做的牺牲品。当我们脱离自己原来的目标时,自然会有很大的失落。如果以目标为标准来思考,也许我们是失败了。但我们也获得了一个机会,重新去思考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新去寻找一个更有价值,也让我们更快乐的目标。所以,不要害怕结束,因为这是我们发展自我的机会。
迷茫:孕育新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结束,不仅是害怕结束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害怕结束之后,那一段空虚和迷茫的时期,就像失恋分手到自愈总需要度过一段时间。我们人类是一种很需要意义感的动物,意义感的两个重要来源,一个是目标感,一个是人际关系。我们通过有价值的目标连接现在和未来,没有目标,我们就活成凑合,生活缺乏力量,变得空虚;我们的意义感也是关系中编织出来的,尤其是亲密关系。转折期中,因为我们跟原来的关系,原来的身份,原来的目标脱离了,我们就失去了原本充满意义感的土壤,旧的生活已过去,新的生活还未到来,所以我们会因此感到迷茫。
这种迷茫对于转变来说,它像特别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需要整理过去,孕育未来。在迷茫中,我们会产生三种典型的心理反应。
第一种反应:人们试图回到过去
虽然理智上,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在心理上,我们却会以各种方式跟过去建立联系。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拿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做比较。就像刚分手的我们,总会怀念过去的美好,心理上总会向回到过去。结束通常意味着损失,而损失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迷茫期需要我们去消化和适应这种损失。如果这种痛苦进一步加剧,我们不仅会把过去跟现在做比较,还会有另一种想回到过去的形式,那就是后悔。这些不是因为我们心理素质差,而是大脑应对结束和迷茫的方式。大脑总会本能地抗拒这种变化,让我们尽快回到那张“意义之网”上,哪怕我们心里知道,原先的那些意义,已经不再适用于我们了。
第二种反应:尽快结束迷茫,到达未来
在转变的阶段,我们要接受自己会低落和迷茫,或者说允许自己难过,无所事事低一段时间,然后耐心等待每个转变它自己的节奏。如果我们急着让自己更积极、更充满自信,这反而会打破转变的节奏。但我们想尽快结束迷茫,就会马上选择开始。比如,马上找一份自己也不喜欢的工作,或者在分手以后马上陷入另一段恋爱,来逃避这种虚无和迷茫的感觉。但因为躲避这种迷茫期,我们的转变也在中途就终止了。
第三种反应: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始变得敏感起来
当我们从原有的意义中脱离出来以后,在新旧交替的阶段,我们就会获得了一种空间,跟一个更深更广的精神领域建立起联系,从更本质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比如我们会在看书,听歌的过程中达到精神的自愈,新自我也正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而生。在迷茫期,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发生,它却是重要的。在这段时期,旧的意义,在被慢慢清理掉,那些新的意义,正慢慢长出来。
重生:重建全新自己
经历了转折期的结束和迷茫,我们就会进入到转折期的第三个阶段,重生。
重生有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偶然和意外,第二个要素,是另起炉灶。
偶然和意外
我们的人生故事中经常充满很多的偶然和意外,生活常常没有固定的操作手册。当我们处在结束或迷茫的事情,我们不会发现这些偶然和意外里,也包含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必然。经历了迷茫以后,常常会有一些意外机会的到来。就像当你经历了工作的迷茫期以后,偶然遇到一个多年没联系的朋友,告诉你他们公司正好有个适合你的职位空缺;或者是你偶尔看到一本书或者听到一个课,这个课能解答你心里一个长期的疑惑。
重生总是充满了意外,没有什么重生是完全规划好的。这是因为,生命本身就不是能完全规划的。但是,重生又和你以前的生命经历,有着某种特别的联系,让这一切看起来,像是命中注定。重生中有偶然,而这种偶然又包含着必然。重生的过程就好像,原先你身上存在着很多个自我,其中某个最主要的自我,因为他自身的限制被剥离了,而另一个原来你觉得微不足道的自我,却成长了起来。因为它符合你内心的价值观,也符合外界环境的需要,忽然有一天,他就变成了你的主要身份。
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跟原先的目标分离干净。既不是想着避开原先的伤痛,也不是想着去弥补损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开始。我们需要把原先的经历放下,也需要承认损失,我们才能真正放下,重新开始。有时候,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如果我们一直惦记着弥补损失,我们就没有办法结束,重新开始。如果不放下原先的东西,就看不到新的可能性的。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它同样很需要勇气。大部分转变和重生的故事,都不是直线式的反败为胜,而是另起炉灶。比如从一段感情中走出来,或许不是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对我而言,写作或许也是疏导情绪的一种极佳方式,这也是另起炉灶。
重生的本质是心理结构的重组过程。
在结束阶段,我们从原先的环境、身份和目标中脱离;
在迷茫阶段,我们会跟更深更广的精神领域建立起联系;
在重生的阶段,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目标,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一种新的意义感。
相比于原先的认知结构,新的认知结构会变得更有智慧、更能容纳损失和变动,也更能适应新的现实。同时,重生也是我们人生重组的过程。我们把那些人生中腐朽的东西在变动中去掉了,而留下人生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并进一步扩大。我们在新的身份、新的事业、新的自我中重新出发,变得更加灵活和坚韧,直到下一次转变的到来。人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转变中,变得深刻而复杂的,或许这就是成长吧。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