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既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家长自身的教育。家长不仅要学习科 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更应当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人父母的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依赖的人,亲子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因此父母的 人品、教育观念、情感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在对子女关心和爱护的过程中自然地塑造了他们的个性。同时父母的心理障碍也很容易反映到子 女的心灵上,造成意料不到的伤害。
近些年来国外有些发展心理学家已由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延伸到研究家长本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心理状态。经过研究发现,父母的思想、信念、观念(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观、儿童观)、情感、态度以及对教育子女的认识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例如父母怎样评价自己,怎样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子女,怎样认识 教育子女的职责以及对子女的期望等等,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并进一步影响着子女的行为、性格和心理状态。
根据一些调查研究证明了以下的情况:有些父母本身的性格开朗、达观,情 绪稳定,有责任感,能自我控制,通情达理,对子女热情、同情、敏感,能从子女的角度看问题,对子女的需要能接受、认可、合作,既能提出一定的要求,又 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允许他们有相当的自由,努力创建平等和谐、合理的亲子 关系等等,在这样的父母影响下,子女多半很自信、独立、自主、自治,有安全感,并且喜欢探索,适应性强,善于交往,爱慕、信任他们的父母,而且,在智力发展和行为习惯方面也较理想。
反之,父母本身若时常带有抑郁和焦虑不安的情绪,态度消极,遇事退缩, 冷淡无情,或对子女缺少耐心,容易激动发怒,不与子女交流思想,以权势压制他们,要求他们绝对服从,或者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不和谐……就会给子女造 成心理紧张,感到有压力,表现为苦闷、抑郁、性格退缩、无探索精神,不自信,也不信任别人,孤独、话少、不合群,缺少热诚。有的儿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易变,易疲劳,缺少耐心,或是口吃,常患腹痛、食欲不振,甚至出现行为问题, 如易激动、发怒、反抗,故意引人注意或有侵犯性的行为,个性异常。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竞争十分激烈,很多家庭的孩子 又都是独生,家长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获胜,因此不能冷静、客观、理智地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心理方面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现象。
1、对如何教育子女缺乏自信
有些家长急于要求自己能成为称职的父母,希望被誉为“好爸爸”、“好妈 妈”,但又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对子女的教育会出现缺点、错误或失误,因而 不敢大胆承担责任,时常紧张、焦虑不安,感到困惑,情绪低落。见到别的家长很会教育子女,就觉得自己不如人,感到自卑。自尊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家长紧张的情绪、过度的焦虑不仅使自己丧失信心,无形中也会影响到子女,造 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其实父母对待子女并不需要做到“完美无缺(perfect)”,只要“够好(good enough)”就不错了。如果父母处处都做得尽善尽美,反而 阻碍了子女自我发展的机会。应当留些空间给他们发挥作用,让他们去“显身手”。 这样,将会使他们感到自尊、自信,提高自己的积极性。
2、对子女期望过高,不切实际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支配下,父母对子女抱有各种期望是很正常的,但要切合实际。有些家长在没有全面了解子女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 主观要求,为了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超常”、“天才”甚至“神童”,便对他 实施种种物质上的利诱,或用强制手段进行强化训练,如过早地要求他参加各种学习班、特长班、课外补习班……而且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必须“最”优秀,以 便能进入“最”好的学校,将来有“最”好的职业,得到“最”好的待遇,并有“最” 好的享受,高人一等。结果,子女不仅体会不到学习成就的乐趣,反而对学习感到畏缩、厌烦或痛苦,这对他的心理健康是有害无益的。
3、视子女为个人私有,可以任意对待
有些父母认为“子女是属于我的,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行事”,将教育的过程 视为控制的过程,要求子女的想法、看法、做法必须与自己一致,而不考虑他的 实际需要。同时将子女的成败看作自己的荣辱,孩子的成功是为自己“争了气”, 用炫耀他的成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如果失败了,或出现错误,又觉得脸上无光,抬不起头,甚至不肯见人,经常患得患失。 子女虽是父母所生所养,但并不属于个人私有,他们是独立的人,也是社会 的人,不是父母的附庸。亲子之间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彼此了解、关心、信任、互敬互爱,而不是上对下、尊与卑、支配与服从的从属关系。受到粗暴对待的儿 童会感到压抑,产生畏惧感,性格忧郁、孤僻、怯懦、意志消沉,或隐藏自己的 想法,心口不一,表里不一,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或冷漠、疏远。“离家出走”便是明显的事例。
4、对子女情感过热,缺少理智的爱
父母爱护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很自然的,但真正做到理智的、无私的爱并不容易。有些父母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其他什么 都不顾。孩子小需要保护、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但做法要与他们的发展相配合。 做父母的往往看不到孩子已渐渐长大,凡事不肯放手,不给孩子应有的独立和自由。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但又顾虑孩子长大独立后会离开 自己、疏远自己,希望继续保持孩子对自己过度的依恋,使他时刻在自己的保护 之下,以此来维护亲子之间的感情。儿童是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的,每个孩子都渴望长大,也必须长大,学习适 应环境,将来进入社会。一位中学生曾说:“我希望早点离开家到外地去学习,因为妈妈总把我当3岁的小孩看待。”过分的保护担心只会使孩子心理脆弱,缺 乏自信,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差,怕困难,或养成一种“不安全的依恋。”
5、对子女情感淡漠,缺少热诚
儿童有被爱的权利和需要,父母之爱是别人不可能代替的,既然有了孩子,就必须尽做父母的职责。但有少数父母却认为孩子是一种累赘、麻烦、负担,妨 碍了自己以前轻松自由的生活,影响了繁重的工作或在经济上增加了困难,因而 对孩子漠不关心、疏远、冷漠无情。由于厌烦很容易激动发怒,缺乏耐心,甚至虐待子女。有时夫妻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孩子出了问题又互相指责、埋怨。也有 的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便不闻不问。孩子进了托儿所、幼儿园便认为理应 由对方负完全责任,与自己无关。儿童失去父母的关爱会有一种被抛弃或失落的感觉,对人间真情失去信心,对别人也会态度冷淡。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会感到失望、痛苦或情绪失调。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强调在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改变成人的教养态度。
合格的家长首先要抱着乐观的心情迎接自己孩子的诞生,然后积极勇敢地、满怀信心地承担起做父母的神圣职责,以和平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冷静的头脑、客观的态度看待子女的成长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他们关心、爱护、 热情,尊重他们的个性,经常和他们亲切交流、分享、沟通,耐心地对待他们的错误和失败,以信任的态度给予他们独自选择、探索、试验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同时也要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压力。只有自己的心情舒畅,才有可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的新一代。
快来搜索“学呗APP”,这儿还有好多好多育儿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