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到40分钟的时候,我大概明白电影要表达的内容;电影放到1小时40分钟的时候,我不得不给该片一个大大的差评。在最后半个小时的时间,我终于搞明白了整部影片的联系。
影片主要采用倒叙的形式,以21世纪的张果果(张震演),60年代的陈鹏(黄晓明演)、30年代的沈光耀(王力宏演)以及10年代的吴岭澜(陈楚生演)四个不同年代的优秀青年为我们讲述一个生命的终极话题: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
作为一名文艺青年,对于这样的电影立意和这样的明星阵容,我在看电影之前也是很满意的。但是有多大的希望就有多大的失望。
从电影形式上说,大部分电影时长内未看到几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不同时代的人物,东拼西凑。毫无章法。如果说硬要加上什么联系,我认为可能有两条,一条是吴岭澜是沈光耀的老师,沈光耀是陈鹏的恩人,陈鹏是张总的恩人。第二条是,四个同样是青年才俊在年轻的时候都遇到怎样活着这一人类的终极命题,并且最后都大彻大悟了。尤其是吴岭澜基本达到了一个智者的高度。但是给我的感觉是这种联系,雕琢的痕迹很明显,一部电影有一个扫地森已经很牛了,突然出现四个扫地僧,并且都相互联系,这就可怕了。而且这四个扫地僧都是男主,这更可怕。
从电影的内容上,有必要一个一个人物的进行吐槽。
吴岭澜。学生时候的吴岭澜成绩中文轻理,但抱负重理轻文。吴岭澜说虽然我文科成绩好,但是我认为学习成绩好的都去学理科了,所以我得学理科。同时,我学习的原因是学习能让我踏实,我也没发现学习有什么用。看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跳戏的感觉,这不就是2000年左右中学生的心理么。历史果真如此惊人的相似么。1910年左右是清末民国初期,受传统思想影响,理科为技,文科为本,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是社会主流。吴岭澜的思想很明显超越了时空,有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感觉。更可怕的是清华贴海报的大爷说的那句“来这里原来都是第一”。请允许我呵呵哒。那时候的大学不是按家庭背景来上的么。大爷啊,你真以为1910年代有高考啊?
沈光耀。首先我向沈光耀致敬,这一段是唯一让我哭的一段。不过也是槽点满满。沈光耀进入空军后,用部队的飞机给穷苦地区的孩子们送食物。部队难道不应该有严明的纪律的么。长官在剧中说:你每次把飞机开到同样一个位置,是想让敌军发现你么。在沈光耀眼里,可能给孩子送食物是真实的,是善良的,并可以实实在在救活人的。但是对于部队来说,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当前,不是几个人的生命可以比拟的。军人做事要打报告听指挥,而不是靠感觉。
陈鹏。陈鹏是孤儿,也是穷苦地方长大的青年才俊。小时候,陈鹏吃都吃不饱,周围抚养他的人知识水平也不高。陈鹏的逆袭本身就不符合逻辑、不符合生活常识。傻白甜王敏佳出事后,陈鹏把她送到自己成长的地方避难,并告诉陈鹏沈光耀以前投递食物到这里。沈光耀参加战争的地点据考证是杭州一片,但是王敏佳原来生活在北京。这两个相差甚远的地点联系在一起,牵强尴尬。
张果果。现代社会的张果果总是一脸忧愁的样子。特别有意思的是,去北京生孩子的人一定要在北京养孩子,让孩子在北京成长,并且大部分费用由张果果慈善捐助。正常情况下,患重大疾病的人是会前往北京上海治疗疾病,但基本手术完成后就应该回老家的吧。如果所有瞧病的人都要定居北京,北京的雾霾(如电影展示)应该会更严重吧。
走在路上的时候我再想,我每天坐车下班下班,过车两点一线的生活。很多时候,第二天的我是什么一个状态,头天的我已经得知。生活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反复反复。我也会思考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我相信导演与我思考的同样一个问题。电影说你听到的,你看到的,就是真实。但是电影里说的道理,并没有什么意思。有稳定收入的人想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一点想出这些假大空的道理。但是你认为这真的是生活的大智慧么,我认为不然。真真的大智慧是什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