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清明期间,都要拜坟头的,城市的这些年,我遇到了以下的场景:
天色渐暗,很多人都在道路的十字路口,表情严肃,大多都上了年纪,或者妇孺携一小孩子,每个人多的十字路口,基本都摆满了小贩的各种阴间硬通货!
原来,乡城之间的人口流动,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外流,定居,或许突发情况,或许身体不适,或许年龄老迈禁不起舟车劳动,于是他们的清明节,就在这里过了;
小贩说:十字路口通着东南西北,南来北往的,朝着各自的故乡,埋葬他们祖先的方向烧去,他们的亲人会收到他们的纸钱;
城市有多少人是本地户口,恐怕一半的人都没有,那么多的外来人口,这么多的十字路口,就这样,无数的十字路口都充斥着烧着的火光纸灰;
不由的我想起了老家的风俗,距离介休绵山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
说到介休绵山,大家就都熟悉了,正是清明节由来的说法,典故还是要有的:
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
为逼迫介于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
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
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当年乘车来到绵山脚下,早上雾气腾腾,山路蜿蜒,沟谷之深,回望车窗外,只一片白茫茫,似腾空驾雾,山之巍峨,景色之壮丽。美中不足的就是多了些商业气息。
树木葱郁,让我想起了介子推当年难道连逃难容身之地都没有了吗,难道避祸的山沟石洞都没有了吗,怎么能被烧死,或许是以死报忠心吧!
“前兴墓,后清明,一百稳在中间”,我们本地流传的清明的节日,不止一天,其实是三天,这三天内干的活都不一样。
清明是最重大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有趣的面食。
比拳头小点,奇怪的动物,头是兔子,下半身绕一圈,然后是蛇尾,我们那里叫“蛇抱兔”,用黑豆或者是胡油麻的籽嵌着当眼睛,有的里头还包着红糖,这算是传统祭品之一吧!
还有就是另外的一种,就是会买不同颜色的彩色纸,对折再对折,左一剪刀,右一剪刀,很有规则的剪开,但不剪断,颇有点拔丝黄瓜的感觉。
这样,这卷彩纸就可以从中间摊开,自然抖开,颜色鲜艳,类似纸塔,当然,这个是要插在坟头的;
插彩纸的是往年的干草枝,一般用的都是谷子杆,需要细致的剥掉谷子杆的外皮,露出光滑的秸秆,从彩纸的中间顶部穿过去。
最终是要插在坟头上的,那种清明时节最具标志的景象除了雨之外,无外乎就是坟头的彩旗了!
除此具有鲜明特色的祭品之外,那就是纸钱了,还有具有信息时代气息的各种工具,琳琅满目。
当年的四大件,也见过烧麻将的。还有一点就是,从家里走时,都会带一壶水,将水洒在祖先的坟头,每个坟头均匀一些,之前的面食掰碎了也洒在坟头,接着就是烧纸钱,跪拜!
来到大城市上学,工作已有些年头了,今年也带着已过花甲的母亲,在城市的某个十字路口,过着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