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书《人间便利店》,听名字感觉像是一本温馨类的书籍,闲来无事就准备看一下。
打开看了一会后,我发现自己的三观又一次被颠覆了。这并不是一本温馨治愈的书籍,是一本有关于人的性格的书,书中的主人公也可以被称之为“异类”。
比如小时候,她和其他小朋友看到了在公园看到了一只死去的小鸟,其他小朋友想的是,小鸟好可怜,把它埋了吧,而主人公想的则是把它吃掉吧。小学时两个男生打架,别人都是在想找老师过来,而主人公则直接用铁锹把其中一个打晕了,老师来时看到她还想打另一个,她告诉老师她认为这是能最快让两个男生停手的方式。
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描写,主人公缺乏共情心理,对待一件事情喜欢直来直去,脑子不会转圈。后来她决定沉默,工作后不得不与人接触时,她选择模仿别人的行为方式。主人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像“机器人”,模仿能让她看起来是一个“正常人”。
主人公的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一些我们对待生活的影子,例如当我们想要融入某个集体时,也会找集体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谈,但是大多数的我们又不是主人公,我们会有我们自己的思考。
这本书读了一半,看了一些人对它的评价。也知道这本书大概想表达的主题,不能因为我是少数派,所有人就可以轻易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异类”,只不过大多数人的“异”刚好符合主流价值观罢了,然而我却仍就欣赏不了书中主人公的思想设定。
任何东西都不应该被一种标准所定义,多元的文化才能促进世界更好的发展,但我认为这个“异”要有一个限度,不能违背道德伦理,不能违背法律法规,不能去伤害别人。
毕竟我们生活在某个时代,行为和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受这个时代的制约,也许我的心胸不够包容,但我仍然坚持我所认为的。
写这个的目的就是想说,我们不知道别人的思想,也很难改变别人的思想,但我们要知道这个社会的多样性和人的性格的多样性,尝试去理解不同的思想。
我们没必要改变他人的想法,但当某些想法的“异”超出社会限度时,我们也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近开通了头条号,欢迎关注@是陆姑娘呀,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