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最拉(提)分的,就是阅读理解,它几乎决定了你考试的成败。
每次做阅读理解,都会感觉出现一些奇葩的答案,延伸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每次谈“作者想表达的内涵”时,都有几个我们答不上来的。次数多了,我们也不禁怀疑:作者到底写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悲哀的是, 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古诗词,只要是考试,都有一个考试的模板。第一遍,读的是文章;第二遍,找的是读的是题目所限定的段落;第三遍,就是回答最后一题的“结合上下文”。这样被题目牵着鼻子走,只顾着提取文章段落中的内容,概括“作者”的意思,最后根据作者的体裁和写作目的来总结。拿到的分数倒是高了,但是读完了三遍,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浑然不知道是什么味。这种为考试而阅读的阅读,你感受到的,往往与作者感受到的截然不同。
真正的阅读理解,是阅读文章,而不是阅读句意;是与作者感同身受,而不是由最后一句来总结;是内心与作者充满了感情的波动,而不是冷冰冰的将考试法典往上硬套;阅读,是一曲令人畅快淋漓交响乐,而不是你可以轻易解出的数学方程。但是,在分数决定一切的时代下,似乎并不允许我们真正的阅读了。
阅读理解,到底是要我们阅读什么,从内心来说,阅读,就是要读懂作者的心,读懂他写作时的情感,读出他的初衷。如果讲一篇文章多读几遍,放下自己高贵的头颅,把感情融入到文章里,你,才算是做了一次真正的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