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仰望星空读天问4
这种自然天成的韵律,使《天问》读来朗朗上口,既增强了文学的感染力,又便于记忆流传。
表现手法:神话与历史的交融、情感与理性的碰撞
《天问》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神话与历史的交融、情感与理性的碰撞,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使作品既具有浪漫主义的奇幻色彩,又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
神话与历史的交融是《天问》最显著的表现特征。全文大量引用上古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同时又将这些神话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相结合,形成了“神话—历史”的双重叙事维度。例如,在追问宇宙起源时,屈原引用了“应龙画地”“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在追问历史兴衰时,又将“后稷降生”“伊尹负鼎”等神话故事与历史事实相结合。这种交融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将神话作为历史的补充,将历史作为神话的印证,使作品既具有浪漫主义的奇幻色彩,又具有现实主义的历史厚重感。
情感与理性的碰撞是《天问》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全文以理性的诘问为形式,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既有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有对现实不公的愤懑,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这种情感与理性的碰撞,使《天问》既具有哲学文本的思辨性,又具有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例如,对“比干忠而见诛,雷开奸而获封”的追问,既有对历史事实的理性审视,又饱含着对忠臣贤士的同情与对奸佞小人的痛恨;对“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追问,既有对宇宙起源的理性探索,又流露出对认知局限的无奈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种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使《天问》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艺术感染力更加持久。
此外,《天问》还运用了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例如,通过“明君与昏君”“贤臣与佞臣”“善与恶”“忠与奸”的对比,突出了作品的政治倾向与道德判断;通过反问句“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增强了语气,表达了对忠臣贤士的敬仰;通过排比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营造出磅礴的气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想象空间:超越时空的思维跨度与奇幻意境
《天问》的想象空间极为广阔,屈原以超越时空的思维跨度,将宇宙、历史、人生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奇幻而深邃的艺术意境。这种想象既基于楚文化的浪漫传统,又突破了现实的束缚,展现了人类思维的无限可能性。
在对宇宙自然的追问中,屈原的想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视角延伸到“遂古之初”的混沌时代,想象宇宙形成前的状态:“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这种对宇宙本源的想象,既奇幻又深刻,展现了屈原超凡的想象力与思辨能力。在对自然现象的追问中,他想象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想象月亮的圆缺变化:“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这种将自然现象拟人化、神秘化的想象,既体现了楚文化的浪漫特质,又增强了作品的奇幻色彩。
在对历史兴衰的追问中,屈原的想象跨越了夏商周三代,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串联起来,构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他想象大禹治水的艰辛:“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想象商汤伐桀的壮烈:“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寻,何道取之?”这种对历史场景的想象,既基于历史事实,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使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变得鲜活生动。
在对现实人生的追问中,屈原的想象将个人境遇与宇宙历史相结合,展现了“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他想象自己“上下求索”的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这种想象在《天问》中表现为对忠臣贤士命运的共情与对自身理想的坚守。这种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想象,使《天问》的艺术意境更加深邃,也使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
文化渊源:楚文化语境下的精神产物
《天问》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时期与文化语境的产物。它深深植根于楚文化的土壤,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同时融入了屈原个人的人生经历与政治理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
楚文化的浪漫特质与巫风传统
楚文化以浪漫奔放、奇幻瑰丽著称,与中原文化的质朴务实形成鲜明对比。楚国地处南方,气候湿润、物产丰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楚民族丰富的想象力与浪漫的审美情趣。同时,楚国盛行巫风,巫觋文化对楚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巫觋通过祭祀、占卜等仪式沟通天地人神,这种“天人交通”的观念使楚人对宇宙、自然、神灵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也为《天问》的创作提供了文化土壤。
《天问》中的神话传说、奇幻想象,都与楚文化的浪漫特质与巫风传统密切相关。例如,对“应龙画地”“鲧禹治水”等神话的引用,体现了楚文化对上古神话的传承;对宇宙自然的奇幻想象,则受到巫觋文化“天人交通”观念的影响。同时,楚国的巫觋仪式往往伴随着诗歌、音乐、舞蹈,这种“诗乐舞合一”的艺术形式,也影响了《天问》的韵律与节奏,使其既具有诗歌的韵律美,又具有仪式的庄严感。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
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空前解放。屈原作为楚国的贵族与政治家,广泛吸收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这些思想在《天问》中都有所体现。
儒家思想对《天问》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强调“仁政”“德治”“民为邦本”,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天问》中对夏禹、商汤、周文王等明君贤臣的推崇,对商纣、夏桀等昏君佞臣的批判,对“德治”与“暴政”的鲜明态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此外,儒家强调“士”的责任与使命,主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成为屈原执着于政治理想、坚守道德节操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