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迁移》的作者威廉.庞德斯通对400多名美国人询问了 10 个常识性问题,结果发现回答正确率越高的人,家庭收入也越高。
后来威廉.庞德斯通发现,同样的大学学历的 35 岁成年人,因为常识性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彼此之间年收入差距2.35 倍。
杂志PRESIDENT ( 2016年7月4日)对年收入2000万日元人群和年收入500万日元人群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比较。
在年收入2000万日元的人群中,有69.2%的人回答“工作以外的时间会选择学习” ,而年收入500万日元的人群中,这一比例只有41.2%。
此外,前者有53.2%的人每隔三个月都会参加一次以上的学习会或研讨会,后者却只有31.5%的人会这么做。(摘自《高效学习》)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舒密兹等人研究表明,经常用脑的人比不经常用脑的人拥有更长的健康寿命和平均寿命。(摘自《高效学习》)
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里说人这辈子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没死钱花没了。想要有命花钱就得想法延长生命,学习是一个不错的延长寿命的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能够持续高效地学习的高效能人士是在高效学习方面有哪些习惯呢?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做《高效学习——高效能人士的7个学习习惯》,作者是日本的和田秀树,由蓝朔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和田秀树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在教育、经济、抗老化等领域出版了600本以上的图书。这些书,即使是看,按照一周一本的速度,也得看十二年,更别说是出版了。和作者的成就有得一拼的是俄罗斯的柳比歇夫,他一生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还有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这些专业的著作和论文,不做大量的实验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和田秀树在《高效学习》一书里论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个学习习惯:
习惯一:一直强化自学能力
习惯二:学习前做充分的准备
习惯三:看问题用独特的视角
习惯四: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习惯五:很擅长时间管理
习惯六:有选择地阅读
习惯七:用输出学习强化知识
根据作者总结,自学有三个优势。一是可以用自己的视角拓展学习的深度;二是自学可以打破时间和金钱的制约;三是保持年轻。
乔治马丁说:
要保持剑的锋利就得时时磨拭, 要保持头脑灵光就得多看书多学习。
知道了学习的三个优势,还得找准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向并坚持学习才行。还需要有一个好的导师,如果没有方向就无法“使劲”,或者东一下,西一下,浪费精力也难坚持下去。
什么是好的导师呢?和田秀树在《高效学习》里说能简单明了地教授基础知识就是一个好老师,而且“大量阅读老师的著作,参加他的演讲和研讨会,亲自聆听教诲,最终收获学识,那么也可以把他看作导师。”而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Ericsson)和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在《刻意练习》里说要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的最优秀的专家,或者经典书籍当导师。
最优秀的专家也许不好找,即使找到了,他也不一定会把知识用易懂的方式教授于人,但是经典的书籍却容易找。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无论看什么书都要培养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质疑精神。本书的作者和田秀树强调要敢于打破常规框架、对权威说“不”,并且从自己的独特视角看待问题。他说:“不管怎样,我认为既然都学习了,就不要仅仅做一个博学多识的人,而要做一个能从独特的视角发表见解的人。”“重要的不是向自己输入知识,而是将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输出。”
学习需要花时间并长期坚持的事情,因此不仅要提高学习效率并对时间进行高效管理。作者指出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比学习时长重要。
和田秀树还指出管理时间并有效利用上下班时间进行学习或者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样也提倡要严守“七小时睡眠”,即早睡早起保证睡眠时间。我想这是作者能够出版600本以上的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高效管理时间和利用上下班时间这件事情上,柳比歇夫无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榜样。他独创的时间花销日记法记录每件事情花费的时长,并且每个月末和年末都会像财务制作财务报表一样制作时间报表。
柳比歇夫会利用出差的时间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并且他把这些碎片时间称为时间“下脚料”。坐电车的时候他看的不是一种书而是三种书、小册子等。头脑清醒的时候看哲学、数学书;1.5-2小时后看历史/生物书;累了就看文艺作品。柳比歇夫不仅每天睡觉十小时,在1976年他77岁那年还写了1500页;洗印了420张照片;俄文书读了50本(48小时);英文书读了2本(5小时);法文书读了3本(24小时);德文书读了2本(20小时);7篇论文付印。
书的最后作者指出学习关键在于输出知识,而且是从自己的视角输出。“输出知识可以帮助整理输入的知识”,经常锻炼和模仿他人;从简单入手;“通过文章冷静地进行输出,人便有智慧”。文章要“容易理解”并且使用正确的逻辑论述的方法,然后不断地去实践。
“未来真正需要的是可以提供独特视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