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儿学琴的前几个月,因为家里没买琴,我们付了练琴费,每天到老师的音乐工作室去练一个小时琴。
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个与女儿年纪相仿的女孩,每天和妈妈一起去练琴。为了保证练琴时间,我们通常会早到十分钟,就在这每天交叠的十分钟里,十有八九都会看到那女孩在边弹边哭,妈妈在一旁对厉声斥责,说她某个音符或者节奏又弹错。
有一次,我站在钢琴旁去听,妈妈又在批评女儿弹错,女孩一边哭一边弹,谁知却错的越来越多,妈妈怒不可遏,直接在她后背拍了几巴掌,然后纠正她应该怎么弹。在孩子的哭声中,我分明发现,妈妈示范的也是错的。
很明显,这是个不太通音律,却要求严格的家长,她所纠正的错处,也许孩子是真的错了,但她自己没有做出正确的示范。
从钢琴老师那里了解到,这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而有天分,学的也挺快,明明是个很好的琴童,在妈妈的眼里却成了一个又笨又不认真的人。
2
一个不懂的人去指导另一个不懂的人,或者一个做不到的人去指导另一个做不到的人,这听起来是很可笑的一件事,但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很常见。诸如:
自己乱放东西的人去要求孩子要把拿出的东西放回原位;
自己不守信用却要求孩子说到做到;
自己不爱读书却要求孩子热爱阅读;
自己写字不好的人去教孩子如何写出工整的字;
自己消极对待工作却要求孩子努力学习;
自己开会不发声却要求孩子要积极上台演讲;
如果让孩子变的更好,最有效途径是鞭策、督促、斥责,那小燕子在容嬷嬷的教导下应该迅速成长为举止优雅的公主,还哪来的“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还有一些嚣张”?
我们眼中孩子的每一个缺点都象一层有色玻璃,挡在我们和孩子面前,当玻璃叠加了无数层之后,孩子的身影在我们眼里终于变成了黑色,于是我们仰天长叹:看,这孩子就是问题多嘛!
3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然而,我们总是一边坦然接受着自己的不完美,一边痛心疾首地感叹着孩子的不完美,然后努力鞭策着孩子朝着完美的方向行进。就好象我们自己长成一副歪瓜咧枣样,却想照镜子的时候出现胡歌和林志玲。
有人会说,如果现在不做好,以后就如何如何糟糕。
我们经常觉得孩子们作业写不好以后就没前途,衣服弄脏了以后就不讲卫生,牛奶不喝以后就长不高,不敢上台发言以后就没出息……我们经常觉得孩子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觉得孩子做不好,you can you up啊!
想让孩子考全班第一,咱们自己做到单位第一哪怕是部门第一了吗?
想让孩子写作业认真负责,咱们自己在完成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敷衍了事过?
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呵呵,咱们自己对工作兴趣浓厚不?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没有过人的能力和突出的成就,凭什么要求孩子要出类拔萃?
我们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凭什么要求孩子们埋头苦读?
4
家长在孩子们所谓的不足上展现出了丰富的联想力,可是,孩子们真的就那么差吗?事实上现在的孩子经常让我们惊掉下巴!
前阵子一组孩子们写的诗刷爆朋友圈,“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让多少人叫绝,孩子们的思想,简单,却又充满趣味。
在一个诗词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上,两位小姑娘连续说出几十首含有“月”字的诗,好多是咱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没听过的。
钢琴神童陈安可,小小年纪琴技了得,不仅上了国外的电视节目,弹琴的视频也刷爆了国内的网络。
和这些孩子们相比,咱们都弱爆了好吗!
他们只是孩子,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启程,他们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善意和好奇。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示范给他们一个打开这个世界的正确方式作为参考,并鼓励他们探索更多的可能。
他们的现在,永远充满惊喜,他们的未来,更是有无数种可能性,远远超出我们有限的想象力能够构思出来的范围。
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么优秀,请放下我们的执念,允许孩子有不完美的时刻,那才是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拥有的,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