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复看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其中《教育不能“看图说话”》以“小学男生为女教师撑伞”照片引争议说起,从学生对“英雄公鸡捉害虫”图画的不同解读,新教师面试同课异构的事例,说明面对同一张图,学生会出现理解误差,成年人也可能出现理解错误。
而且,这样的错误,一些大的媒体也会犯。作者例举了英国《每日邮报》的一则报道:朝鲜官方限制公民的发型,朝鲜女性可剪18种发型,男性可以剪10种发型,并配发了28种发型图片,称此举是为对抗西方影响。但是,据新华社驻平壤记者介绍,这些图片仅是朝鲜居民理发店所贴海报,与中国理发店提供杂志发型选择相似,朝鲜官方并未规定发型样式,每个人都可随意选择自己的发型。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我们如何能咬牙切齿地批判或者布道者般的颂扬呢?教育不能“看图说话”。
读了这篇文章,我依稀记得“学生为教师打伞”事件,而且,我也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礼遇。
那是去年六一,孩子们冒雨表演节目。我一边组织学生观看演出,一边引导有伞的同学尽可能多地为同学遮雨。不知不觉,雨点不再打在我的脸上,抬头一看,一把伞高高举在我的头顶。转身一看,是三(3)班的一个女孩,她正站在我身后高举着伞呢!“谢谢你,老师不需要,你赶快把伞打上。”“闫老师您身上都湿了,您把伞打上吧!”小姑娘不无关切地说,且没有收回伞的意思。那一瞬间,我被小女孩感动了,我只给她班上过一节课啊!或许,即使我没给她们上过课,小姑娘也定会给我打伞吧!“那好,我俩一起用!”于是,我把她搂在了胸前,共用了一把伞。
后来,当我看到没有伞的学生在淋雨时,便借口管理同学,离开了小姑娘的伞。仅仅过了一会儿,又一热心家长塞给我一把伞,我甚至没有认清她是谁!这把伞让我班的三位同学不再被雨淋。而还伞,颇费周折,她是四(3)班李睿同学的妈妈,而李睿,并不是我班的学生!
今天,读这篇文章,我不由得背后发凉,假如,那天那景被照片定格,被“看图说话”,我是否会落个没有爱心,被人非议的下场呢?然而事实是,直到今天,我都记得那场雨,记得那个小姑娘,记得那位家长,记得她们给予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