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墩与百桩秘径的传说

《潜山县志》《源潭区志》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潜山县督学、源潭团总张立纲,率青田铺一二百乡众,劈开徐家船形山岗,排尽青田湖积水,垦出良田六百余亩。

就在这片重见天日的土地上,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也随之被揭开。

商周遗韵,湖中之墩

《源潭区志》记载,青田村的大王墩遗址,文化层厚达半米至一米,出土有尖锥足、雷纹硬陶等物,确认为商周时期遗存。

相传古时,这里并非陆地,而是一片浩渺千亩的湖泊。湖心有一土墩,最初名“徐家墩”。后来,因世事变迁与人丁更迭,此墩的归属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讼争,其名也渐渐演变为“王家墩”。

百桩秘径,非缘莫入

墩之神秘,尤在其路。

通往湖心墩头的路径,并非泥土铺就,而是由整整一百根木桩,隐秘地立于水下。桩阵排列诡异,疏密无章,寻常百姓莫说行走,就连靠近也难。

唯有传说中从洪泽湖而来的绿林好汉,身怀飞檐走壁的绝技,方能如蜻蜓点水般,履桩而过,自由出入。

每逢雾夜或阴雨,湖水上涨,木桩时隐时现,水中更会传出“笃笃”的幽幽之声,似有古魂低语,又似木桩在诉说千年的秘密。乡人们敬畏地称之为“幽灵桩”,并坚信,此乃商周先民所遗,非有奇缘者,绝难窥见全貌。

糖果定风波,童谣传千古

王家墩的定名,也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趣闻。

当年,王、徐两姓为争夺此墩,官司打到了县衙。县官决定亲往查勘。

王家得知消息后,心生一计。他们备下满满一担糖果,在县官必经之路沿途分与孩童,并教他们齐声高喊:“到王家墩去!”

县官远远听见,满街学童皆如此传唱,未及实地查访,便心中有了定见,旋即折返县衙,将墩头判归王家。

自此,“王家墩”之名,便在民间正式确立。

后人为纪念这段趣事,编了一首童谣,至今仍在田野间传唱:

“湖心墩,百木桩,

强人如燕水上翔。

糖果撒满青田路,

王家墩名代代扬。”

这首童谣,将神秘的木桩秘径、传奇的绿林好汉,以及机智的糖果争墩轶事,一并镌刻在王家墩的记忆里,使其超越了历史的烟尘,成为一段活在人们口中的地方传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