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了一件颇为犯难的事情,一时不知道怎么处理。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朋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介绍小升初作文的技法。我本身是语文老师,也天天坚持码字,原以为这件事是小菜一碟,所以没怎么考虑,就点头承诺了。
可是,准备动笔的时候,却发现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小学和中学虽然在知识体系方面一脉相承,但具体学法方面,差别特别大。一些可以用于中学的作文技法,对小学生来说,完全不适用。毕竟,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差别特别大。
对此,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的侄儿子今年11岁,在老家上五年级。每次回家,我都会帮他解决一些语文问题。有一回,我跟他讲词语的时候,提到了一个词——矍铄。这个词看上去比较复杂,其实很常用,在描述老人的时候,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我解释说,这个词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老而强健。他听着点了点头,好像是懂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做造句练习的时候又用错了——“我的叔叔是语文老师,他长得很矍铄!”
我见了哭笑不得,显然,在他眼中,我变成一个小老头了。
耐着性子,我让侄儿把“矍铄”这个词解释一遍。不听则已,一听更诧异——他居然把“矍铄”等同于“智慧和强壮”了!
原来这小子是准备拍马屁,只是因为误解了词语意思,结果拍到马腿上了。
可是,我刚刚明明解释得很清楚,他也点头确认,已经听明白了啊!
稍稍反思,我决定换种教学方式,试试效果。
这次我没有再跟侄子直接解释“矍铄”,而是用手机下了一张老人的照片,让他描述一下老人的神态,尤其是精神状态。他瞪着图片看了一会儿,很快得出了“目光炯炯有神”“神态透露着自信”“脸色看上去十分健康”等结论。我乘热打铁,告诉他,这就是“矍铄”的意思。另外再次叮嘱,“矍铄”只能指老人精神状态好,但不能用于年轻人身上,所以,你不能说我精神矍铄,也不能说你自己精神矍铄,但是你可以说隔壁老奶奶精神矍铄。
他张大了嘴,一副“原来是这样子”的神情。
过了不久,我再次测验他,发现一点问题都没有,确实是完全理解了。为了证实这种效果,我又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别教他“龃龉”“踯躅”“邋遢”等比较难的词语。最后的测试效果,无不表明——如果只是解说,他对词语的印象并不深刻,而且很容易出现偏差。反之,如果给他看图片,让他自己总结和概况,再帮他修订,进行适当说明,则可以让他理解到位,印象深刻。
然而,中学生完全不必如此!只要老师解说到位,中学生不看图片,也能准确理解这些词语!
由此,可见小学生跟中学生的思维差异极大。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直观教学的理念。在他看来,直观教学分成三个层次: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这个层次是逐渐递减的,低龄阶段的孩子,实物直观效果最好,其次是模型直观。我侄子这个年纪,正处于模型直观的阶段,所以给他图片,让他“照图说话”,效果非常好。等上了中学,就可以进入语言直观的阶段,不看具体的图片,也能理解抽象概念,此时老师就可以直接解说和描述抽象内容了。
这就是我犯难的原因——小学和中学语文教育,手段和方式差异特别大。中学老师的思维,教不好小学生!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我可以把词语解释得简洁明了,也可以把文章写得大气磅礴,洋洋洒洒。但是,写一篇小升初作文方法的文章,似乎并不需要太多中学作文的技法,这让我倍感踌躇,一时难以动笔,颇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
不过,查了一些资料以后,还是确定了这篇文章的几个基本方向:
第一,故事化,尽量以小故事开头,作为方法的引入,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由头”!
第二,比喻化,多用打比方的修辞,把相对深的内容,类比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而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第三,实例化,讲方法的时候要举例子,例子要具体,但限于篇幅,又不能太多,所以要足够经典。
第四,幼齿化,要尽量接地气,用孩子的语言说话,避免成人的掉书袋,卖弄文采和典故。
方向确定了,行走便不再迷茫,提起笔,用时一小时左右,就写出了第一稿。
不过,我也不太确定效果如何,便把稿件给一个朋友看了。这个朋友也是小学老师,长期跟孩子打交道,应该可以提出一些专业化意见。
岂料,她只是给我指出了几个“通假字”,对文章本身,除了认可和鼓励,并有指出需要修订的地方。再一问,才得知,原来她是小学数学老师!
我晕哦,一直以为她是小学语文老师呢!
不过,也算是小学老师,能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这让我信心倍增,把文章修改了一遍,就提交给“收货方”了!
也许,这篇文章依然很渣,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修改的地方,不过,能让我从中获得那么多的收获和体验,也算不虚此“写”,受益匪浅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进步,就在于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照此说法,这次写作的过程虽然痛苦,但结果却出乎所料,也算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区,赚大了!
【附录】历经痛苦后写出的文章:4点干货,让你的小升初作文提高10分
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做事情要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写作文也应该这样。事实上,准备小升初考试,也可以抓住一些关键技法,集中火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分。
下面介绍四种有用也可以速成的方法,助你立竿见影,迅速突破。
(一)亮出一手规范的板书
心理学上有个洛伦兹效应,也叫印刻效应。据说,刚刚孵出的小鹅,会把第一眼见到的移动物体,当成自己的妈妈。不管这个物体是真的亲妈,还是假的干妈,只要认准了,小鹅就会一直跟着它。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第一印象,实在太重要了!
板书,就是作文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
常言道,字如其人。女生更文秀也更端庄,所以写出的字,往往也更清秀。男生相比之下就吃亏了,因为习惯不好,不少男生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像一串串小小的“鸡爪子”。那么,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注意排版!
短时间内要改变写字方式,让字变好看,非常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好的排版,让整个板书看起来爽心悦目。首先,要注意字的齐整,让每个字的重心处于作文框格的中下部,这样每个字看上去都是稳稳当当的,整个版面也就端庄稳重。其次,千万不要随便涂抹,写错的字请轻轻划一笔,使用反斜杠杠掉。再次,必须学会使用修改符号,保持版面的整洁、大方和规范,从而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多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怪才倪匡在做杂志编辑的时候,对来稿有一项独特的评判技法:三秒审稿法。因为屡试不爽,他为此洋洋得意,不无自负,逢人就介绍自己的独家秘方。
其实这种独家秘方,并不神奇,就是看——标点!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骈散结合,句式灵活多变。那么,相应的标点符号,也应该样式丰富,相间分布。古人说,一篇精彩的文章,应该如美人出行,身佩琼琚,叮当作响。那么,丰富多变的标点,应该就是美人身上的“琼琚”,还没有细读,就可以给人以初步“诱惑”,令人欲罢不能。
反之,那种“一逗到底”的作文,绝对是考场作文中的“渣渣”,很难激发我们的阅读欲望。事实上,经验丰富的阅卷老师,稍微扫描一下试卷,就能大致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评判依据,就是标点是否丰富多样!
因此,不要吝啬你的标点,除了常用的逗号和句号,疑问号、分号、冒号、顿号、破折号……可以尽情使用,肆意挥洒。请注意:很多时候,作文中的标点,就像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三)记住短句优于长句
众所周知,中国最出色的小说是《红楼梦》。据专家统计,《红楼梦》全书平均每句话只有16个字,比绝大多数的小说的单句字数都要短!虽不能就此判断,短句让《红楼梦》超凡脱俗,但无疑也是重要原因。
小升初考场作文,一定要记住一点——短句优于长句!
原因很简单,首先,长句逻辑复杂,一不小心,就可能写成病句。其次,短句音韵简约,读起来更畅达,充满节奏感,可以给阅卷老师“行文流畅,朗朗上口”的感觉。举个例子,“高高的绿绿的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根一根都看得那么清楚,很挺拔的样子。”这样一个长句子,读起来是不是感觉很累,也不太流畅?修改一下,变成:“草绿了,高了,散发着清香。一根一根,看得清清楚楚,很挺拔的样子。”是不是朗朗上口,通畅流利,很有节奏感?
所以,平常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写短句,少用长句。考场作文,更要时刻提醒自己,短句优于长句!
(四)把老掉牙的词语打入冷宫
据说,古代的皇宫里面都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叫宗人府。它有另外一个更出名的名字,叫冷宫。如果妃子和臣子唠唠叨叨,皇帝听烦了听腻了,就会把这些人抓进去,关上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谓的“打入冷宫”。
写小升初作文,也要这么做,把一些老掉牙的词语,打入冷宫。
这些词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别:
第一,老掉牙的动词,比如,“说”“有”“看”“笑”“哭”,等等。
第二,老掉牙的修饰词,比如,“很”“十分”“非常”“好”,等等。
第三,老掉牙的名词,比如“小嘴”“大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等等。
这些老掉牙的词被打入冷宫后,我们要用新颖、有表现力的同义词或同义短语,进行替换,表达类似的意思。
比如,“张三说:”,可以换成“张三动了动嘴:”;“她很白皙的脸庞上有两只大眼睛,一张小嘴”,不妨改成“两只乌溜溜的眼睛,一张樱桃小嘴,镶嵌在她白皙如玉的脸上”。
这样一换,整个句子立马脱胎换骨,给人新颖别致的感觉。一定要注意哦,老师阅卷就是吃菜,总是吃同一种口味,肯定会腻烦。所以,要把老掉牙的词语打入冷宫,用新颖别致的好词语,填补原来的位置,给老师新的“菜谱”,使其“越吃越爱,越吃越依赖”,最终入你彀中。
好风凭借力,送你入青云。以上四种方法,就是四股好风,若能掌握,相信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你在小升初作文的天空中,展翅翱翔,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