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用简书。觉得经历了一些事情,总想找一个地方让我把感悟记下,可以和人分享,也不怕忘记。
因为机缘,走过了几个国家,见过了一些不同的人。在这个过程里,让我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温柔。
关于经历
有经历是一件好事,但我觉得一些经历的时间节点也很重要,如果你在人生早期经历了本该在晚期经历的事情,虽然增加了感悟、经验,但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简单举个例子,比如你在中学时代就怀孕生子,能想到的好处是你以后事业期可能不会中途耽误一年,但你最宝贵的学习时光可能就会葬送;如果幸运地没有被退学或者转学了,并且继续学习,不管学业会取得如何成就,家庭的经济负担会陡然加大,而且还会面临未来婚姻的不确定风险,名声、交际等也会受影响。
这是一个大多数人不会有的经历,但很好理解。
想表达的是在不同时间经历相同的事,给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要勇敢但慎重。
关于朋友
我在有的朋友眼中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女生。可能确实从小喜静,但看过我另一面的大概只有真正的朋友。
很多人爱交朋友,无论是生性开朗还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我觉得朋友多确实很好,有人倾诉有人陪伴,心理最基本的需求能得到满足。但我在这方面比较佛系,很少主动去交朋友,很多人一起玩过几次联系就少了。我对朋友的质量要求很高,不仅是性格合适,她身上一定要有我欣赏的地方,否则我宁愿独处也不将就。我觉得这不是高冷,只是自己的原则和对自己的要求。
当然,朋友分很多种,但其他的朋友我更愿意叫伙伴。比如生意伙伴,吃喝娱乐的伙伴,牌友,学习伙伴等等。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朋友,没有什么区别,甚至相处过一次就是朋友了。这一点在法国的时候体会很深,比如有一次学生会的一个女生帮了我一个小忙,我们大概有过一个小时的交流。第二次见面是在电影院,她特别热情地对我打招呼,虽然只过了一周,但我当时几乎忘了她的长相,还怀疑地看了看左右有没有其他人。然后她走过来非常关心地问我最近的情况。对于我来说有点不适应,因为我觉得只有好朋友才会这样,而我们只是一面之缘而已。但后来我了解在法国和瑞典一些地方,很多人就是这样,他们很轻易就会说某某是我的朋友,而事实是他们可能就见过一次。
我并不反对这样的交朋友方式,会让人感到热情温暖,也能得到同样的回馈。但是没有经过筛选的庞大的朋友圈会让人“识人多而知人少”,知是指真正了解一个人。
这种没有精神共鸣的交际可以带来快乐,但快乐后会有寂寞,又会感到不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总说“我朋友很多,但没有人懂我”,总是感到一人踽踽前行,空虚孤单。
第一次写文章,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愿意读完。不太会取标题,就按内容来了。之后可能会分享一些自己经历或者看到的事情。
送大家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希望看到文章的你此刻有人关爱,有人温柔以待。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的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的爱你 —— 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