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升学与选课中,谈到面临升学的青年怎样选择学校、选择专业。这些都是一生之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和抉择,对此我也结合信中文字谈几点心得和看法。
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与和爱的益友,所以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
回想自己在高中时候,感觉那时的我就是个傻子,即便考试每每年级前三,但是我的视野除了学习,就只剩下打球了。
虽然励志想往那个方面的大学努力,但其实我并不了解那里的文化氛围。仅凭一腔热血,不顾老师的分析和介绍,我依然且贸然的递交了入学志愿。
结果的确令人满意,我仍然无知地走入了那所学校。学校学习氛围的确很好,但是我找不到了方向。我不知道未来应该走哪条路,专业的学习也无法让我想明白。大学几年,浑浑噩噩,什么良师益友,好像跟我没关系。
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常不能见得面面俱到。
其实,毕业后的工作,才面临到是否需要转行,是否继续走技术道路,还是往管理岗位或是文字岗位转型。直到工作4年后才有了自己的见解。
我是在技术岗位没错,但是作为车间领头人,我还肩负一定的管理工作。我认识到,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中,专业技术到位了,才能在其他各个方面有话语权。我能用专业知识去带动工作,我能用技术能力说服领导或者刺头,我甚至能依靠别人无法比拟的能力站稳脚跟。
当然,也不能永远不转行。技术工作做到一定位置,也要开始思考,继续走技术路,就将一直走到底,或是这个时候适时转身,管理领导岗位将有广阔空间。这就涉及到愿不愿意跳出舒适圈,在这个年纪再努力一把。成了,我将万众瞩目,因为我有别人没有的技术功底;没成,大不了也走了一圈,学到更多东西,回到技术岗位又能进一步发展。
我最怕和谈专门的书呆子在一起,你同他谈话,他三句话就不离本行。
其实几年前就遇到这样类型的朋友。他是高中同学,相对成绩来讲,他并不突出,大学读了二本,因为表现好保研保博,再后来就往返于国内外进行某技术研究。
看起来挺风光,但是交流起来挺费力。高中的他,情商挺高,能说会道。而现在,三句不离他的研究,就是个话题终结者,无敌冷场王。
他的研究成绩,我的确佩服,但是做学问活活把人弄成了这样,不值得。当然,他的圈子可能就是这样,我也不敢评价其合理性。只能说,我们同学一场,就在酒里表达行了。
倘若基础树得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
其实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不愿意转行做公司管理的原因。专业技术工作做得越多,发现自己能力上要提高的地方越多,越放不下此刻的工作,越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突破自己。
身边很多同事,转行到其他部门担任领导,却忽略了自己能力提升,往往就会看到他们力不从心,甚至乱比划乱决策。这样的情况不少见,公司的有效效率也往往被这些错误的决策所拖累。
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
虽然做的是技术工作,最近因为阅读量增加,我越发觉得思维太狭窄。仅一项技术研究,如果不能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往往会走向偏执。如何杜绝,当然是将自己的知识面扩宽,从广度上形成新的认知,从专业上进行攻克。这样,不管是技术上的难题,还是为了新研发的突破,就能够有不一样的见解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