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在外出的路上,闻花、踏青,寻找初春带来的希望。同时,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祭奠先人的节日,今天可能也还有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也有人要完成一系列的仪式来寄托哀思、缅怀亲人。因此,这个特别的日子包含着哀伤、希望、死亡、哀伤、爱,和生命的重建。
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最难处理的情境,或者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就是死亡。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是所有人最恐惧和害怕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旅程,生老病死、生命的消逝,又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人生主题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亲人的去世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丧失感,这种丧失感,不仅仅是外在关系的丧失,也是内在情感的丧失、爱的丧失。这个时候我们感到难过、感到难以相信,这种包含着悲伤、内疚、思念、恐惧,甚至愤怒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Ross就曾经提出“哀伤的五阶段”,是说人们在面对重要关系的丧失时,可能第一个阶段的反应是否认:“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第二个阶段可能是愤怒:“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我应该责备谁?”第三个阶段,是讨价还价“我愿意用……交换,只要使这个事情不发生”;第四个阶段是消沉,“我好悲伤,我不想做任何的事情”;第五个阶段是接受:“我现在能平静的接受所发生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失去亲人后的各种情绪,都是哀伤正常的反应,处理哀伤是需要时间的。
那我们在这个时期需要做些什么,能够让自己的哀伤较快的愈合,也使自己的生活能够继续向前呢?
首先,要接纳自己的痛苦,甚至承认自己的无能。在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很强大,强大到能改变任何事情,但是在面对生命的消逝时,我们却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深深的挫败感,会打击我们生活的热情。但是也正是借着一次次生命的洗礼,我们也才可能领悟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另外,每个人处理哀伤的过程都是独特的,我们要理解自己特殊的表达哀伤的过程和方式。比如,有的人会用哭来表达哀伤,有的人会选择安静的呆着;而有的人会排满自己的全部时间,忙碌到没有时间难过。但是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内心的哀伤是在的。因此,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请带着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和爱,给TA添上一抔土,献上一束花,说说自己的心事吧!因为,站在了TA面前,就是站在了“生”和“死”的面前,站在了“过去“和“将来”的面前,站在了“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面前。在这里,只有哀伤被充分理解和表达,我们才会修复内心的情感关系和情感链接,从而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历程,思考生命的意义,整装待发,迎来重生!
而这种生命的状态,与清明时节的气象、万物有着高度的契合。
如果按农历计算,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8天就是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此时四野清明,万象更新,生机勃勃。而此时也正适合人们拂扫内心,使内心清明。说的是人的内心也应该从严冬的萧杀、封闭中走出来,我们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到户外看一看抽芽的嫩柳,赏一赏含苞待放的花朵,感受泥土的芬芳、春天的气息,让内心愉悦起来,从而为自己开启一个新的开始。
正如杜牧的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杏花村是峰回路转,也是绝处逢生,是人们在绝望后内心生发出来的新的希望。也正如庄子鼓盆而歌,充满了旷达的人生境界。
在中国文化里,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若将此应用在人的心境中,“心的清明”又当是什么呢?
就让我们留下这个问题,在生活中细细品味吧!
最后,愿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亲人、英烈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很好。
因了他们爱的传承,我们也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