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半撇私塾新媒体创意写作项目里程碑作品一。
看了阅读材料《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残疾也行》,心里是庆幸的,庆幸自己不需要在北京相亲,同时也越发深刻的感受到,虽然提倡自由恋爱这么多年,门当户对仍旧是主流。
相似还是互补?
在说门当户对之前,先来探讨一下这个很多人都会问的问题:找伴侣,到底应该找一个相似的,还是互补的人在一起?这个问题已经有专家们研究过了。
来看一组调查数据:爱荷华大学的罗珊红和伊娃·克洛南调查了291对新婚夫妇,发现伴侣越是相似,对自己的婚姻就越满意。另外一项针对202对情侣的调查则显示,分手的伴侣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比如性别角色、浪漫情怀、宗教信仰等等。
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非常一致——我们更加倾向于找相似的人。
你可能会问,相似性是不是民间传说的夫妻相?但是,这种说法靠不住啊,可能是他们在一起久了才相似的,而不是因为相似才在一起的。
心理学家继续通过实验排除了这个可能——两个人的相似程度和长期在一起生活没关系,其实就是两个人当时主动选择来的。比如,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在一起生活十多年,长相和脾气也没有越来越像,这就是一个反证。
门当户对是正解吗?
和相亲时候简单粗暴的通过一些条件来表达门当户对的想法相比,实验表明:相似性,也就是“门当户对效应”的确存在,但这里说的门当户对不是经济状况、学历水平、社会地位的相似,而是一种价值观和才智上的门当户对,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比方说《梁祝》里,祝英台的员外老爸找到了太守之子马文才,希望撮合二人。这看上去是“门当户对”的,但为什么最后酿成了梁祝的爱情悲剧?这就是因为他们仅仅看到了物质层面的门当户对,而看不到精神层面的门当户对。祝英台在外读书,放在今天也算是留洋女青年;和梁山伯同窗学习,每天吟诗作赋——在精神层面和才情层面都很般配。而且那个年代的读书人都是潜力股,祝英台未必不会是未来的太守夫人。仅仅因为“门当户对”而棒打鸳鸯的故事,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比比皆是,非常可惜。
此外,我们在生活里还经常听到一些关于“凤凰男”与“孔雀女”之间的故事——(凤凰男指的是出生在农村,在城市里打拼的男生;而孔雀女则是指在城市里养尊处优的女孩。)孔雀女一开始喜欢凤凰男的坚韧和勤奋,不顾家长反对坚持在一起,婚后却因为种种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原因闹矛盾,最后导致分开。很多人认为,这就是门不当,户不对的问题。
其实两个人是否相似,跟出身有一点相关,但没有必然关系,我认识非常多相处得很好的“孔雀”和“凤凰”——好关系的秘密是他们发展出了一套对于当前生活一致的价值观、消费观。他们持续保持着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因为,即使两个人背景完全一样,当一方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而另一方没同步跟上,两个人也会渐行渐远。
所以说,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最重要。因为精神上的一致性意味着这两个人目标一致、判断相近,只不过分工不同;即使有了冲突,为了一致的目标,也更容易调和,这是一种进化上的优势。
说明: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用于支撑自己的观点,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