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磨人的内耗:手里干着活,心里打鼓点
心理学家罗斯马林在 TED 演讲时,展示过一张挺有意思的图:一群人驾着船找宝藏,路线没跑偏,粮食也够吃,可船员们总在嘀咕 ——“那破岛真有宝藏吗?”“就算有,轮得到咱们?”“往前会不会遇着风暴?”
你一言我一语,连原本笃定的船长也慌了神,最后下令掉头返航。
这场景是不是特眼熟?好多人心里都住着这么帮 “船员”,刚迈开步就开始自我质疑,到最后啥也没干成,还累得够呛。老话说 “疑行无成”,总纠结对不对的人,就像在原地打转的陀螺,耗到最后只剩一身疲惫。
一、手里的活没停,心里的鼓没歇
前阵子表弟想考注册会计师,报了班买了书,头三天学得热火朝天,笔记本上红蓝笔标得花花绿绿。第四天突然微信弹我:“哥,我这基础太差,肯定考不过,白瞎这钱了。”
我翻他发的笔记照片,才看了两章。“你咋知道考不过?”
“我看论坛上都说难,好多人考了五年都没过。” 他发了个哭脸,“再说我这记性,昨天背的公式今天就忘,刚才做习题,五道错三道……”
这不禁令我想起单位的老张,去年评职称的时候,万事俱备,唯独缺一个专利。领导把资料都给他备齐了,连合作的工程师都找好了,他自己也铆着劲写,下班总在办公室待到九十点。可写着写着就犯嘀咕:“这设计是不是早就有人弄过了?”
他抱着知网翻了三天,没找着雷同的,又琢磨:“这玩意儿没啥新意,评委肯定看不上。” 顺嘴跟媳妇念叨,媳妇说 “你就是想太多”,他还跟人吵了一架。
连续熬了几晚,眼底的黑圈比熊猫还重,他索性把草稿锁进抽屉,见谁都叹气 “我不是这块料”。没过仨月,新来的大学生用个类似的设计申请到专利,顺顺当当评上了中级。老张蹲在楼梯间抽了半包烟,烟灰落得满裤腿,说:“我就是自己吓自己,那小子的设计,还没我最初那版周详呢。”
好多人都这样:刚报了健身课,跑两天步就担心 “我这膝盖会不会越练越废”;开个网店,三天没单就想 “是不是选错行了,早知道卖衣服不该卖鞋子”;甚至给喜欢的人发消息,对方半小时没回就琢磨 “他是不是烦我了,刚才那句话是不是说错了”。
不是事情太难,是打从一开始就不信自己能成。就像捧着颗种子,还没种进土里,就担心 “肯定发不了芽”,最后连花盆都懒得买。美国作家约瑟夫・阮说得对:“好多人痛苦,是因为总在自我策反 —— 本来能往前走,偏要把自己拽回来。”
二、想得多了,路就没了
投资人孟岩早年创业时,遇见过个合伙人,特爱琢磨。今天刚确定主攻方向,拍着胸脯说 “就干这个”,明天就拿着份行业报告唉声叹气:“你看这趋势,咱是不是选错了?”
孟岩把数据摆出来,Excel 表格拉得老长,好不容易说通了,过两天对方又忧心忡忡:“隔壁公司也在做这个,人家团队比咱强,咱肯定拼不过。”
最后孟岩摆摆手:“你要是实在不踏实,就先撤吧。” 他后来说起这事儿,总拍大腿:“总自我拷问的人,不光自己干不成事,还能把身边人带得消极。本来大家干劲挺足,被他念叨几句,都蔫了。”
想起我当编辑那阵子,组里有俩作者。小李是完美主义,写五百字能删两小时,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一句话不顺眼就全选删除,从头再来。每次交稿都赶在最后一秒,邮件主题写着 “紧急!请务必采用”,打开一看,错别字还仨俩的。
小张就不一样,确定选题就闷头写,初稿糙得像砂纸,段落跟块垒似的。我把批注写得密密麻麻,几乎每页都标着 “逻辑不通”“例子太老”,他也不恼,回邮件总说 “好的好的,马上改”,拿着批注一条一条捋。往往改个三五遍,就能上头条。
冯唐说 “内耗就是事少想多”,真是一点不假。职场博主思尔竞聘部门主管时,办公室的老油条们总凑他跟前:“你才来两年,资历不够”“那岗位得英语特好,你口语也就那样,上次见外宾不还结巴了吗”。
他没理会,该写竞聘稿写竞聘稿,该准备演讲准备演讲,午休时还拿着稿子跟前台小姑娘练英语。结果呢?所谓的 “资历不够” 是谣言,岗位要求里压根没提;“英语要求高” 其实就是日常交流,他那点水平足够用,顺顺利利拿到了 offer。
那些能成事的人,不是没顾虑,是懂得把心思放在干活上。就像过河,别总担心 “这石头稳不稳”“会不会掉下去”,先踩上去再说。真晃悠了,再换块石头;水太深了,就找根木头当船。站在岸边想破头,河水也不能自己变浅。
三、先跑起来,再调方向
王坚初掌阿里云之际,其团队每日犹如置身战场。方案刚定下来,运行两天就出一堆 bug,工程师们熬得眼睛通红,一边改代码,一边嘀咕:“要不推倒重来?此方案全然行不通。
结果越嘀咕越乱,三个月没进展,会议室的白板擦了又写,写了又擦,天天有人提离职。直到有天,王坚在黑板上写:“完美是跑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粉笔字力道太足,把黑板都戳出个小坑。
他叫停所有讨论,让大家用现有方案先把平台跑起来,遇着问题当场解决。工程师们嘴上不说,心里都犯嘀咕,可领导发了话,只能硬着头皮干。没多久,平台的问题从最初的几千个,下降到几十个。而随着各种缺陷被修复,曾经差点被放弃的阿里云,逐渐成了集团的重点项目。
YouTube 上有句热评:“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先假装会,直到真的会)。这话听着糙,理不糙。就像学游泳,别总在岸边想 “我会不会呛水”“姿势对不对”,先跳下去扑腾。哪怕只会狗刨式,即便喝上几口水,那也比干站着强。呛着呛着,就找到换气的门道了。
我表姐开始学习制作短视频,那最初的三条短视频拍得极为儿戏,就像是在闹着玩一般。镜头晃得人头晕,她自己配音像念课文,语速快得能咬着舌头。底下评论有说 “啥玩意儿” 的,有说 “建议重学” 的,她全当没看见,发出去就看数据,哪个时间段看的人多,哪种选题点赞高,慢慢调整。
现在她账号粉丝几十万,有人请她去讲课,她总说:“刚开始那堆破烂视频,就是我的垫脚石 —— 知道哪儿不好,才能往好里改。要是一开始就想着拍完美,估计到现在还没发第一条呢。”
想起沙漠里的故事:一群人迷了路,看见不远处有片绿洲,奔过去才发现是海市蜃楼。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几次,大家再看到绿洲时,都愁眉苦脸的。一边朝着绿洲走,一边怀疑 “这次肯定又是假的”,好多人就在这样的纠结中,慢慢倒在沙地里,再也没起来。
只有个憨憨的人,不管是不是蜃楼,见着就往过奔,最后真找着了水源。
季羡林说 “好多事都是傻子做成的”,这傻子不是真傻,是懂得别让心里的鼓点乱了手里的活计。想干就干,哪怕干得粗糙,干得狼狈,也比站着纠结强。
毕竟,道路乃是经由行走开拓而出,而非凭借想象构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