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之地

——吴海军长篇小说《夏燕》研讨会的发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个热爱文字并且愿意一直用文字去表达的人,一次对于过往日子的回忆。我想,文字在这里又一次承担了对心灵检索、实时记录的功能。这始终是它出发之地。

喜欢夏燕这个人物。我相信每一位善良的读者都会从夏燕身上,回望自己的路,看见自己。并且爱屋及乌地亲近本书的写作者。

读得有点辛苦,我想是我自己的问题。它带给我思考很多。比如小说究竟要怎么写,是不是要事无巨细,把一己所见所感不加选择地一骨脑地抛给读者;还是考虑何者说,何者不说,说与不说界限在哪里;不说的才尤其考验写作功力。需要考虑材料铺排的次序,考虑语言,如何具备大师语言的文学性,而不是处处文学腔;如何做到“不事声张”的冷感与节制,即使是选择第一人称,在叙述极其方便的情况下,“我”也并非是一个全知的视角。当小说第一次以“读者”直呼阅读者,直接抒发“我”的所知所感时,我要说我吓了一大跳!阅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们用全部的知识和经验阅读彼此。阅读的感受随着阅读持续地生发,这自由自然的天地需要写作者足够的珍视,值得写作者付出加倍的辛劳来呵护。

我慢慢懂得,考虑阅读者的感受是一个写作者觉醒之旅的开始。

如同一首好诗的标准:文字结束了,诗歌才刚刚开始。

我也在不断警醒着自己。

能用文字来记录,用心灵来铭刻,是对往昔最好的纪念。一个笃信文字的写作者,必须向仰望的一座座不可能的高峰发起冲击,伟大的冲动同时也是生命力的召唤。

不久前诸暨作协举办人文大讲堂邀请徐海蛟来讲座,《写下,即永生》。让我收获颇多。

徐老师在读了我的散文旧作和两首小诗后说,“写作,还是要寻找陌生感,唯其陌生,才有创造的可能。”又说,新疆的记忆是我的富矿,用更文学的方式写出来,会更好。

我也回味他在讲座上分享的一句肺腑之言,大意是:如果一段往事,一个人,总是横在你心头,到了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程度,但是书写起来不啻是一座大山!那么来吧,欢迎它,拥抱它!它拥抱你披肝沥胆的坦诚,它欢迎你山重水复之后的大步一越!

“你们为什么要去登珠穆朗玛?”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问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Because it is there(因为山在那里)。”这是1924年在珠峰8100米处遇难的马洛里留给后人的名言。“山在那边”。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一种期待。未知激励着人们不放弃、不停步。 期待美好的一切,期待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这座山,夏燕走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吴海军走过,他捧出历经十载的心血长篇!我们也必将走过,走过稚嫩、盲目,一层层领悟,一点点去暗就明,让滴水成珠……

应红梅

2020.01.1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当故乡成为某种符号和她的距离就会无限拉长无休止的雨水是思念吗每个人都是蜗牛身具一副厚重的壳 记得那时候天空,湖水都...
    一团菌阅读 1,404评论 3 9
  • 金碧辉煌的丛影中,鹤香立于群楼。步行的街道上,春色独一无二。一碗小小的过桥米线,鸡汤中盛满了所有云南人的关爱。坐在...
    造物主20曹黎明阅读 4,748评论 0 0
  • 今天坐公交,后面坐了一对父女。小女孩估计三岁左右,和爸爸一人坐一个位子。女儿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年纪,一路叽叽喳喳问...
    雪桐baby阅读 2,548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