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精神,九三阅兵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红毯覆桥,仪仗肃立。2025年9月3日的这个上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行的盛大阅兵仪式,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宣誓。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但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始终如精神灯塔,照亮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

回首往昔,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从九一八事变的第一声枪响,到卢沟桥畔的烽火硝烟,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内涵。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坚贞誓言,左权“猎猎军旗烈烈生,拼将热血染丹红”的壮烈抉择,还有千千万万无名战士“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决绝姿态,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今天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精神宝库”。

今天的阅兵仪式,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誓。阅兵编设45个方(梯)队,按照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的顺序,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徒步方队体现了“一老一新”特点:“一老”就是抗战老部队,受阅人员主要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单位抽组;“一新”就是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当先进的武器装备一一亮相,我们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强大,也看到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延续。从抗战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现代化装备,人民军队始终牢记使命,保卫着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80年来,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行。千余名官兵组成的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乐团,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演奏耳熟能详的抗战经典曲目和大家共同追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面对在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改革深水区的“硬骨头”,我们需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勇气,发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新时代的爱国,体现在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中,体现在立足岗位、奉献国家的实际行动中,更体现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价值追求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