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在北京,每天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在网络上被热议,初看的时候总觉得这样的文章与我并无关系。
即便已经在北京待了一年,却依旧是温室的花朵,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理解的不过是表面,那些北漂们的心酸苦楚,怕是我这穷学生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吃晚饭的时候,和爸妈、堂哥讨论起今后的发展,虽是在北京读大学,但我心里很明白这与以后在哪就业没有直接的关系,毕竟是没落的211理工类大学里的法学僧,今后的路注定坎坷。
这一切一直以来都心知肚明,只是在论及以后是选择待在一个三四线小城市考个公务员,随便找个人结个婚,生个孩子,还是选择到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里找个公司或律所从最底层打拼,自己和父母的观念难免会有分歧。
所谓的女孩子以后要结婚生子,什么稳定之类的话,估计只会是父母的观念,真的不愿意接受今后自己的人生就将如此度过,就像《我的前半生》里最初的的罗子君一般,嘴里只有孩子、老公、衣服、包包、化妆品,我害怕这样的自己,也害怕这样的人生。
北上广的日子注定会很曲折,可怕的可能不会是人情的冷漠,可能不会是每天窝在几十平米的房子里,可能不会是每天要挤早晚高峰的地铁,而是你放弃了你人生的一切可能性,选择再次躲进一个安全区,甚至连给自己在一线城市拼搏一次的勇气都没有。
这些都不是网络上盛行的心灵鸡汤,一个学生党也没有资格去给谁灌输任何的心灵鸡汤,只是在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之前,在为生存、为车房之前,最简单的一些想法。
晚饭的过程中,起初谈起的是我在下面的学期是否会留在学生会或是其他的部门或组织,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是自己的能力所限,另一方面是内心深处对于在院会待的一年里,深感学生会的形式官僚主义,不愿再趟这趟浑水。
有的时候会在想,大学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空间,但大多数时候却很迷茫,你看到很多的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些样子,大学的考试无关智商,大学的学生会官僚化,以及其他总总不愿也懒得吐槽的东西。
爸爸说我太过于单纯,没有接触社会,想问题过于理想化,学法律的不会说话,今后如何是好。
也许爸爸的想法是对的,也许我的想法也并没有什么错,我不知道,只是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连一丝丝的可能性都没有。
年初从广东去北京,在首都机场订了辆接机车,接机的师傅平时在高盛公司工作,接触的也都是些公司里的高管,在从机场到学校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师傅一直都在跟我侃读研究生的重要性。
有的时候真的蛮佩服北京的司机们的侃本事儿,真的自愧不如,但其实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为师傅,一是因为在我上车的时候,提醒我后座也要系安全带,这是一直以来打出租的师傅们从未有过的,二是因为在短暂的一个小时的谈话中,你感受到的视野的不同,可能只是公司的司机,但是相比三四线城市里面那些看起来就目光短浅的人,总想着拍拍别人的马屁就能高升的人,师傅闲得如此的出众,甚至会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找到了知己一般。
讲起现在的政策,他所了解的那些海归精英们,他每天都接触的高管们,你会觉得这离你的生活有多么地遥远,就好像这些都是只能想想的事情,在想想自己一年来典型的“放飞自我”的大学生活,觉得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浪费生命,原来生命中可以有无限的可能。
生命中会有很多人值得回忆起来,接机的师傅会是其中的一位。
数年后,当我本科毕业或是研究生毕业后,我是否还会有勇气去做那几千万假装在北京生存的一员?
我不知道,但我希望我可以做到,在那个时候,希望我还是相信人生可以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