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lei
01
现在的我一点也不喜欢过春节,原因有很多:无聊的饭局,无关痛痒的问候,无差异的话题,禁止的鞭炮,回不去的童年…
二十多岁的年纪,好像有点尴尬,红包究竟是接还是不接呢?和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和大人更是无话可聊,尤其是客套的场面话。
被父母逼迫着敬酒,本就觉得吃饭浪费时间的我更加“恼火”。被逼无奈,以茶带酒,我站起,举杯,一饮而尽,豪气地说:“我如此努力,就是不愿做这种事。”
气氛有点尬,尬就尬吧,反正就是这样想的。大人们估计会觉得这孩子还小,读着书,没有融入社会…我只是心疼着吃饭、KTV,又浪费了我8小时17分钟。

02
目前为止,不管是哥哥姐姐,还是弟弟妹妹,成绩都没有达到过我当时的标准,甚至是远远不如,所以家里人每年过节的时候,都是夸我这夸我那。
父母长辈总是喜欢相互比较炫耀,又都喜欢添油加醋,一点点优势或者一点点成就都能被无限放大。过度的标榜让我很心烦,尤其是当着我的面,还吹得言过其实,心虚呀!
小时候,我和表姐经常一起玩,每次她考差了都要拿我去怼她,我站在她旁边有点不知所措:表姐对我那么好,什么零食都给我吃,每年还给我买生日礼物,表姐却因为我挨吵挨骂,深深地负罪感扎进了我的心底。

初中的时候游刃有余,全市最好的私立高中,班级学号NO.1,顶着光环进入到市最好高中。但是高中、大学见到太多太多优秀到无法无边的同学,甩我十八条街,那种自卑感深深根植在我的心里。
不管怎么说,我算是第一个考进好大学的,毕竟高考全省600名的成绩。但是听着长辈对弟弟妹妹的说教,我内心更加的惶恐,生怕他们活在我的阴影下。我只是成绩好一点,没什么了不起呀,愧疚感油然而生。
表姐那么棒,什么苦都能吃,还曾到塔沟武校学过几年武术;表妹也很棒呀,就是成绩差点,什么家务活都干,什么也都会,贤妻良母型,谁娶了她、谁幸福。
我觉得她们都很棒,也都很可爱,为什么长辈总是喜欢以成绩论英雄呢?爸爸曾经用一句很精辟的话总结:一俊遮百丑。
03
李笑来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很讨厌过春节,很朴素的原因,就是觉得真浪费时间,一过年的时候就找个宾馆住进去…一口气可以好几天安静地想自己的事儿,看自己的书,睡自己的觉…
- 《托福核心词汇20天突破》最后的突击成稿,就是在2013年的春节完成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最初一稿,还叫《管理我的时间》的时候,是2017年春节…
- 2008年年初,我和朋友合伙开了个留学咨询公司,在数码大厦租了个办公室,交完房租,就是装修,花不了几个钱。装修差不多了,就春节了。于是大家都去过年了,等他们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在这期间接了几个客户,讲了一小期班,收上来的钱已经使得公司产生了盈利。
- 2010年春节,一口气在两周内整理完《人人都能用英语》,以及《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修订
……

高中的时候,老师总说假期是弯道超车最好的时机,每个人都拼命地学习。可是现在,人们一边抱怨时间太少,一边心安理得地大把挥霍。你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假日吗?很多人还真不知道,也没好奇去查一下。算上周末双休日,一年下来,“法定节假日”大约115天。这115天,接近一年的1/3你究竟做了些什么?
没有陪伴最重要的人,没有提升自我,迷失于吃喝玩乐、各种饭局。想喝还要假装不想喝,我是真心不想喝,可是要喝酒烘托气氛,不得不喝,这就是成人世界所谓的成熟?各种各样的聚会,培养着所谓的人脉;各种方式的敬酒,显示着我们的酒桌文化和亲戚文化。
这个圈子像一个巨大的黑洞,紧紧地吸引着想要逃离的你,然后把你同化、固化,永远逃离不出这个阶层。

04
大年初二下午,领着妈妈、妹妹去上海走了一遭,主要是去迪士尼玩一玩,小孩子总是喜欢的。万万没想到人会那么多,没有抢到快速通行证,只能按部就班地排队。
极速光轮排了三个小时,好不容易排到寄存处,竟然还是九曲十八弯,还要再等三个小时,绝望地不要不要的,只能放弃。
上海博物馆也是这样,杜莎夫人蜡像馆也是这样,只有节假日出行,才能真正体会中国的人口有多大。其实,这个时候的出行是不明智的,性价比极低,体验感也不好,可是只有这个时候父母孩子都有时间。我一直建议妈妈休年假再出去好好逛一逛。

对于我来说,这个时间段我更希望自己能够独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思考已逝的人生,摸清前进的方向,然后投入更多的时间,再多的时间。现在的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形式十足的春节,纯属浪费时间。
不知道为什么23岁的我已经看到了生命的终点,丝毫不敢怠慢现有的时光,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的头上,好像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