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一个节目,看到了一位高考状元选手,她说她一直拿第一觉得没意思了,今天就是来找输的感觉。她说当她达到了自认为的高度,但却有人说,你如果再努努力就一定是省高考状元了,评委反问她,这个有人是什么人,她突然沉默了。我突然再想,可能这个人是父母,是同学,是老师,也可能是自己。我觉得父母得可能性最大吧!
身为家长,也和很多家长聊过,到底应该把自己定位在什么样的位置才会对孩子的帮助最大。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叫“佛系”,有些家长一直强调我要做佛系家长,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5、6岁的孩子为什么要弄的那么紧张,完全没必要。我觉得这种想法也是很片面的。
难道5、6岁的孩子就没有上进心吗?我觉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前几天我们班特别调皮的一个小男孩又在大家的簇拥下来到了办公室,我问他你在班里有好朋友吗?摇头;那你有没有经常在一起玩的?摇头;那咱班你认识谁?继续摇头。就在我准备给他提个醒时,他突然说出了一个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的名字。我问他,你怎么记住的他的名字,他说因为他好像什么也会,好像什么都难不倒他,然后又低下了头,我说那你希望和他一样吗,他使劲的点点头。后来有几次,我用同样的问题问了好多学生,他们的答案出奇的一致,始终都是那几个学生的名字。好像这几位优秀的学生成了他们的偶像,他们也才是一年级的孩子啊。还有一次,他们也是有上进心的,他们同样也会有自卑感。
面对那些“佛系”家长,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想法是怎样的?小孩有小孩的上进心,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自卑感。家长不能总站在无所谓的角度大发慈悲,我的孩子就这样了,学好学差都无所谓,孩子随我的智商也好不了……
我觉得真正的“佛系”应该是有理解,有倾听,有帮助,有陪伴,有鼓励的“佛系”;而不是果断的否定与认命,盲目的安排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