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这段历史中涌现的军事人物不少,但很多都是昙花一现,或许他们虽能翻起些许波浪,但在局势极速变化的历史进程中,能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那么吴三桂能否算那段历史中的赢家?后世对吴三桂的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吴三桂也绝对算得上是影响了那段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
时间回到崇祯十七年,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岌岌可危,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即将抵达北京城脚下,在都城南迁之计以失败告终之后,崇祯皇帝无奈只好将明王朝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身上。
因此,一封五百里加急的诏令从北京城悄然而出,星夜驰往山海关,崇祯皇帝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将诏令传达给吴三桂。
在未收到崇祯皇帝诏令自己入卫京城的消息前,吴三桂早已经知道京师情况危急。
山海关是连接关内外的一座重要门关,吴三桂奉命镇守在此,他手握三万明朝精锐部队,目的就是为了密切监视关外清军的一举一动。
吴三桂是个聪明人,甚至可以说是精明人,他早已分析过战争形势,那便是一旦军师告急,崇祯皇帝第一个便会想到让自己率兵增援。
吴三桂为何敢如此断定?其一,崇祯皇帝无兵可调,吴三桂的部队有三万人左右,可以说是明王朝此刻所剩不多的精锐部队之一;其二,山海关距离京城不远,驰援几日方可到达,可快速解京城危机。
果不其然,当崇祯皇帝的诏令送达之时,吴三桂并未惊讶,这时的吴三桂内心很是复杂,他在犹豫,准确的说是在观望。
作为大明臣子,奉旨即刻入京驰援本是理所应当,然而在这乱世,吴三桂却打起了自己内心的小算盘。
首先,吴三桂并不看好明王朝的未来,他认为明王朝气数已尽,再如何去驰援也如同抱薪救火,不旦解不了京城之危,反而还会与闯王李自成接下梁子,自断退路,这赔本的买卖他断然不做。
其次,吴三桂又不敢像李自成那样起兵造反,他毕竟是食着明王朝的俸禄,且明王朝对吴家向来不薄,如若公然抗旨不尊,必定教后人责骂。
聪明的吴三桂因此想出了一个拖延之计,那便是向崇祯皇帝索要百万军饷。
“不是我不想增兵驰援,而是我没钱呐!”
吴三桂哭穷,然而崇祯皇帝比他更穷,吴三桂这一计可是把崇祯皇帝愁坏了,明王朝到后期国库里压根拿不出银子,崇祯皇帝迫不得已只能带头呼吁各王公贵族捐款,然而众大臣们一心只顾自保,只想着在李自成到达北京城之前赶紧逃亡,因此除了几位忠心不二的大臣捐款之外,其他人皆不响应,明王朝的积弊从此也可见一斑。
军饷凑不够,李自成却日渐逼近京城,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崇祯皇帝自好再发出一道诏令:“钱朕凑不够,但是朕命你即刻!马上!立马来京驰援!不然你这就是不忠!”
这是一道严旨,吴三桂考虑再三,这明王朝还没灭亡,虽说明王朝积弊多年,但是仍然有许多士大夫心向明朝,因此为了不成众矢之的,吴三桂也只能勉强遵旨。
然而吴三桂爱耍花招,又使了一计,他起兵三万余从山海关出发,只留一少部分继续镇守山海关,队伍行军速度缓慢,原本只需五六日的路程他们竟然走了十五日方才到达河北丰润一带地区,然而这时的李自成已经攻破了北京城,吴三桂听闻崇祯皇帝上吊而死的消息之后带兵原路折返回山海关。
明王朝就这样灭亡,现已不知崇祯皇帝对吴三桂是有多么的怨恨,只知道他自杀之时大骂天下,“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
在崇祯皇帝看来,亡国之君吴三桂绝对算一个。
关注我,后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