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新一期《我就是演员》,金莎和李梦的事例给我一些启发。
1
金子涵和金莎的《三十而已》片段,是几位老师们较为期待的一段戏,但演出效果并不理想,成为节目里演出时间最短、被灭灯最快的一组演员。金莎在回答主持人“为什么参加节目”这个问题时,坦诚地自我剖析了一番,内容大概有几部分:
1、上一次代表作是10年以前了;
2、少女感的人设一直摆脱不掉;
3、接剧本前会考虑很多,不接“烂剧”;
4、还没遇到真正热爱的角色,至今是带着“壳”站在台上。
其中,就不接烂剧一事,金莎还自己分析了好处和劣处。可以看出,她是个爱惜羽毛的艺人,做事前会考虑很多因素,会提前想到不同的后果。
这段自白给我的感觉是,金莎考虑太多,她带着“包袱”,怕接了不好的剧目,承受不起负面评论,于是她干脆避开所有自己认为不好的剧目。这也直接导致了,再无人找她拍戏。
金莎的案例迁移到生活中,我想到两点。
一是我们写作。日更营里助教土豆白在分享课中提到“下笔焦虑”,金莎这样大概就是“演戏前焦虑”。
下笔焦虑指的是,开始写作前思虑太多,怕写不好、没人看、会受到负面评论等,思前想后,后面干脆就不写了。
内心戏太多,阻碍了前进的脚步。如何改善呢?我认为是“做就对了”,无论写出来的文字好坏,都是一分积累。
二是职场中。有时候被指派到一些不喜欢的项目,而自己喜欢的项目却花落他人,产生负面情绪。这样导致的结果会有:带着闷闷不乐的心情去做任务;认为承担的项目没有价值,敷衍了事;任务没做好,人也没提升。
如果在开始做一件事前,就给这件事下了好坏或喜恶的判定,这样的判定结果会影响我们在做这件事的过程。它会带着某种“预证性”,最后带着我们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就像对一个演员来说,角色应该无好坏,尽心去演就对了。职场中也是,任务无好坏,每一个落到自己身上的事情,尽心去完成,过程中想办法提高能力提升价值,而不是一心想着接了个不喜欢的项目,带着负面情绪做事,不仅会令自己越来越不开心,也无法将任务完成到最好。
2
李梦我以前没听说过,在节目里,她备受期待,制片人对她的评价也很高。李诚儒在介绍她时,提到是实力派。
节目里,张纪中问李梦为何《白鹿原》电视剧和电影,都双双将她换角。李梦说了很多,但也没解释到重点上。与李梦认识10年、在《隐秘的角落》中有过对手戏合作的张颂文站出来为李梦说话,讲了一个例子。
李梦在某一段表演里,即兴拿起桌上的苹果开始削皮,导演认为很好,想换个角度来一次。负责道具师拿来苹果,李梦却说要跟上一次,也就是削了皮的那个苹果一模一样的。于是深夜十二点半,道具师跑出去找苹果。全组人在等着这个苹果。
听完张颂文讲的这个事情,张纪中表态,这样的演员不会要。原因是,她因为自身原因,让全组人等她一个人。
张颂文的本意是想说李梦是个态度认真的人,没想到却反而凸显了李梦的苛刻。
就像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也不存在一模一样的苹果,除非是假的。而且李梦衡量是否一致的标准,全凭她的感觉,难免令人怀疑:是不是耍大牌?
李梦给我的启发是:你的高要求,不应建立在浪费别人的时间之上,可以认真,但过于认真,就变成苛刻了。
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无比宝贵,因为她的这一点无理要求,浪费全组人的时间和精力,实在不该。
而且她说,要有一样的苹果,她才能演得跟上一段一样。这样更是不对。演戏不应依赖于道具,也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两段戏。
好在后来,台下的指导评委们都看到李梦的实力,纷纷鼓励她。李梦自己也说,以后尽量不那么任性了。
名声好坏,全靠自己积累。李梦好在自身有实力,实力是她的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王牌。而真正努力在做事的人,旁人都能看得到。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我就是演员》这档节目?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对娱乐的八卦心之外,还因为在这一档竞技类节目中,有许多事例可以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在写作、职场或为人处世中,给我以启发。
比如,第一期中,许君聪和姜潮的《西游降魔》片段也是被中途喊停。在台上,许君聪不断解释,正要到最精彩的地方,就被喊停了。
但是谁有那么多时间去等待你的最精彩之处呢?
碎片时代,每个人的注意力有限,这在节目的最新赛制中,体现得真实而残酷——导师们看不下去了,就灭灯。三盏灯全灭,就没机会继续演了。如果不能在开头的几分钟内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人家就会转台了。
放至写作中如是。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媒体文章的标题和开头举足轻重。因为这两者是吸引人读完全篇的资本。你自以为埋了彩蛋才后头,但有几个人愿意,一直看到最后呢?精彩前置,是吸引关注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