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为什么要独立思考?》最近看了吴军老师的文章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又有些心得,拿出来分享。
先说说我身上发生的一件小事,早上去学校食堂买早饭,卖粥的窗口有很多赶着上课的学生,他们纷纷把粥打包带走,粥是4元,打包要另外加0.5元,但是我上午没课就不打包,就在一片嘈杂的“打包带走”声音当中,我稀里糊涂的付了4.5元,付完之后我很诧异,我的大脑和行为选择了外部环境声音的刺激而不受自己控制,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往深处想,大多数人可不都遇到过类似的事吗?
看到人群排队就莫名的被吸引去,可能卖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大一的时候年少无知逛淘宝买书包,发现一个爆款,已经卖出了几万件,价格又便宜于是不假思索的下单,从此之后我发现每天上放学的路上,总会看到3,4个背着和我同样的包,心情顿时不好了。我们追随潮流爆款却不了解它的本质,看似捡了便宜却浪费了更多的注意力和好的心情上。
阿希实验是什么呢?阿希是一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1952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社会压力对个人判断力的影响。当时大众对很多盲从行为疑惑不解,比如纳粹为何能让人服服帖帖地去对种族灭绝进行行动,这个实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他找了一些实验者,方便说明就叫阿希的同党,按照阿希的指示去搅局,另一部分人是彼此不认识的实验对象。实验内容是让大家量出12个线段的长度并且报告自己的答案,报告是挨个口头报告,实验者可以听到周围人的答案。阿希让同党将其中7个答案都说成错的,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实验对象会屈从于明显错误的答案,这个实验的结论是社会压力会让人丧失判断能力。
三年后,心理学家多伊奇和杰拉德将实验改成匿名进行,实验者彼此不会见面,采用按下按钮的方式提交答案,当然,大家还是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答案的。意想不到的是,即使没有了周围人的目光,屈于错误答案的人数比例和之前的阿希实验一样高。这说明,人们所屈从的并非周围人的目光,而是脑子里就被错误的答案洗脑了。人们乐于信任多数人给出的结论,或者是权威的观点,即使权威的观点明显的明显的自相矛盾。
我们的大脑既然有这样的机制容易盲从他人或者不想盲从被迫盲从他人,那么精明的商家便会常常利用这一点,形成瀑布效应或病毒传播。美国很多畅销书作家在新书上市之后就去超市买回自己的新书,然后就让它在新书销售排行榜上的位置高高排在前面,接下来就靠瀑布效应让消费者维持自己新书销售的排名。
互联网上的产品推广要实现口碑和销量的增长必须要实现这样的瀑布效应,这是对的,但人又分为很多的维度,你的视野要在瀑布底下的石头纬度还是俯瞰瀑布的无人机维度,反瀑布效应和阿希实验,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自己的专注和独立思考,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选择比如今天吃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选择和自己行为的自动化不思考了。在自己的脑海中让思路往前飞一段时间看当下做的选择未来会不会后悔,再决定去不去做。
这个话题一想到,很多发想到的其他观点都呼之欲出,这次暂时写这么多,总结出更好的内容下次再分享给大家。
参考来源:吴军《硅谷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