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孩子,尤为需要父母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耐心安抚,帮助孩子走出脆弱的情绪。
一位妈妈最近咨询孩子“玻璃心”问题:13岁的女儿非常敏感,一点委屈就嚎啕大哭,弄得家里大人都小心翼翼的。
她很担心:孩子这样下去,将来无法适应残酷的社会生活。
确实,玻璃心的孩子心里脆弱,让家长和老师甚为担忧。
什么是“玻璃心”?
顾名思义,就是心像玻璃一样脆弱。
不能听重话,别人还没开口,自己先难受起来;
不能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听完生气又难过;
不能坦然面对失败,遇到困难就放弃;
这样的孩子思维比较跳脱,敏感,太在乎别人的感受和评价,容易受到伤害。
很显然,太过玻璃心,并不是孩子应该有的健康心理。
玻璃心,是被“捧”出来的。
这种“捧”来源于两个方面:
不少父母,开始不知道如何拒绝孩子,舍不得打、舍不得骂,渐渐地,加深了孩子把自己当成全世界中心的认知。
进入学校和社会后,孩子很难享受别人的照顾和百依百顺,小小挫折和拒绝,就让孩子溃不成军。
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孩子才会一击就倒。
正如汤加辉教育法中指出:一个孩子在品格或者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气,什么叫得不到,什么叫伤心,什么叫无助,这是一个不健全的性格发展。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锻炼出来,很容易脆弱,“不抗事”。
第二,孩子平时接受了太多虚无的赞美。
年轻的父母往往是在上一辈的打击式教育中长大的,有了孩子就好像要补偿自己的童年一样,对孩子毫不吝啬的赞美:
“宝贝真棒!”
“宝贝真聪明!”
“真厉害!”
这种浮夸的赞美让孩子活在虚假的自我认知里,孩子一旦体会到了生活的不如意,他就接受不了。
过多的夸奖和期待,并不会让孩子变得自信,反而孩子失去了正视自己的能力,把“失败”看得很大,难免产生无力感。
孩子需要称赞,但也要让每一句夸奖来得真诚和实际,否则,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和无能为力时,痛苦是必然的。
孩子的玻璃心,源于过高期待。
过高期待会让孩子充满压力,无法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曾经和一位学校班主任聊天,他告诉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接触过很多优秀孩子,其中有很多孩子明显比普通学生更加敏感、脆弱。
他们班级里有个孩子,品学兼优,老师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他,从小学就一直担任班长,到了初二那年,孩子自信满满参加新学期班长竞选,没想到以两票之差落选。
这件事对他打击非常大,请假回家待了两天,甚至有了厌学的念头。
优秀,是一种习惯。
习惯“优秀”的孩子们,是家长们的希望,是老师口中的榜样,然后再背后,孩子们内心的压力和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他们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期待,对自己产生了极高的要求,特别害怕辜负大人们的期望。
因为害怕,所以更加敏感脆弱。
这样的孩子,心里往往崩着一条高压线,遇到一点挫折,就有崩断的危险,比如成绩波动、学习遇到困难,很容易焦虑、无助,有的孩子甚至会想不开伤害自己。
还有的孩子为了避免失望,干脆放弃,拒绝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输不起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孩子成功时,父母不断表扬和奖励孩子,但却没有告诉孩子失败了该怎么办?
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待,导致孩子无法用良好的心态看待输赢,他们害怕父母失望、害怕失去父母的认可,最后害怕失败,习惯逃避。
孩子的玻璃心,可能是一种性格特质。
玻璃心最关键的特征是敏感。
汤加辉老师曾经在讲座中说过一个词语叫“高敏感”:
高度敏感的孩子,天生比一般人更加关注周围环境,做事习惯三思而后行。反之,一般人不会注重太多细节,容易迅速采取行动甚至冲动。
所以,敏感的人群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聪明、更敏锐,他们更具有创造力,小心谨慎,所以较少犯错误。
他们尽量避免外界刺激,因此显得胆小害羞,不太合群。当过度刺激不可避免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显得沮丧和“过于敏感”。
也就是说,高敏感是孩子的一种性格特质,它不完全是坏事,有的孩子靠着这种特质,反而更容易成功。
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适当的引导,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学习。
当孩子因为别人的行为感到沮丧时,我们可以帮他分析:别人的行为是否合理、你的感受如何、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种分析和复盘,有效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个人界限,他就知道什么样的评价是有益的、什么样的拒绝是合理的、什么样的眼光不用放在心上。
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判断,人际关系中的小矛盾,他都能靠着自己走出来。
总之,越敏感、脆弱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保持平常心,可以接纳孩子的失败,我们的心态强大了,孩子的心理韧性自然也会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