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裸贷”事件愈演愈烈,女大学生因此被贴上了“追求物质、爱慕虚荣”的标签,人们也渐渐对这一群体饱含偏见,然而“裸贷”风波未平,女大学生又因“支付宝校园事件”再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前段时间,支付宝推出了“圈子”功能,其中就“校园日记”这一圈子规定仅限女大学生用户发布信息,男性用户则只能点赞或打赏,而只有芝麻信用达到750以上的所谓的“土豪”用户才可以评论。“圈子”启动之后,里面却充斥着一些大尺度的照片,这显然触及了社会道德底线,于是这项功能开始引发舆论关注,支付宝甚至被戏谑地称为“支付鸨”,实在是令人唏嘘。
不可否认,支付宝建立“圈子”的初衷并不坏,用意在于以同质化群体为标签,增进同一社会群体的交流与分享,同时促进支付宝行业的发展。可令人不解的是它的使用规则,如校园日记为何单单针对女大学生群体开放?为何男性用户仅能点赞或者打赏?又为何只有芝麻信用达到750以上才可以评论?这些不解渐渐演变成一种责怪,人们谴责她们“拜金”、“不自爱”。不得不说,这些规定的暗示性太强,很难不让人想歪。
就在人们争相发表个人观点、舆论声高涨之时,又一则新闻引发了关注。宁波一位女网友指控支付宝侵权,称自己在微博上发的两张自拍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用后出现在了支付宝“校园日记”上。这个事件释放的信号更加令人不可思议,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金钱利益而盗用他人照片的行为是不正当的,理应受到舆论谴责,它背后所反映的不单单是个别的拜金思想,还影射出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当代青年们。
同时,这则新闻还使我们了解到支付宝“校园日记”里并不都是女大学生群体,还有一些被金钱欲冲昏了头脑而冒充女大学生的人们。而作为所谓的“吃瓜群众”的我们,常常会因为种种因素而对一些群体产生偏见,从而在主观意识上为某一特定群体贴上标签。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前段时间关于老人因别人不让座而大打出手而引发的舆论风波。一时间,人们为老人群体贴上了“倚老卖老”的标签,这种看法可以肯定是片面的,事实上,大部分老人还是慈祥的、值得尊敬的,所以,老人群体不该因为某些老人个体受到舆论谴责。联系到“支付宝校园事件”上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同样不该因这些个体而被舆论攻击。
仔细想来,大学生实际上属于一个尴尬的弱势群体,他们普遍在法律上已经成年,但从社会这一大群体来说,他们远远没有成年。步入大学校园后,曾在高中埋头苦读的他们一下子接触到充满诱惑的社会,独立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使他们常常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中,这就使那些借着大学生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名义而不断给他们扣上不符其实的帽子的人有了可乘之机,这些人欺骗甚至是冒充他们,从而使大学生在人们脑海中原本的印象逐渐变质。
因此,当我们在评论某一事件时,不应当以贴标签的形式去伤害这些群体,因为也许事情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你所需做的就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了解、理清整个脉络,而不是被那些带有偏见的、一边倒的言论牵着鼻子走。
纵观整个事件,这次由支付宝引发的舆论事件碰触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它触及了大学校园,对女大学生群体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引诱她们为了不正当的金钱利益而进入一个怪异的交友圈子中,传播着光怪陆离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如“如今不想正经挣钱的,只要拍些照、美个图、再放到网上,就可以静等打赏了”这类带有讽刺意味的言论抨击也瞄准了女大学生,使其倍受打击。我想,这种言论应当受到谴责,因为,女大学生群体不该为女大学生个体甚至不属于这一群体的少数人背黑锅。
在公众的持续关注以及社会舆论指责的双重压力下,支付宝“圈子”功能退出了公众的视野,但整个事件所释放的信号仍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作为社会大群体的一部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待事物少一份偏见,看待事情多一些理解与思考,不要因为自己片面的看法想当然地为别人贴标签,也莫让这些语言的冷暴力寒彻女大学生群体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