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世界史、人类史,你脑海中涌出的第一个印象是什么呢?是汗牛充栋的帝王将相,还是气势恢宏的伟大战役?是长篇累牍的史书,还是津津有味的野史传记?但无论哪种,你可能都不会将历史聚焦到一件小小的石头、一个盛放食物的容器,抑或一个航海指南针上吧?可能在我们的印象中,历史总是那么的恢弘壮大,气势磅礴。但实际上历史就是一个过程,从一个起点到另一个起点,无论你是否喜欢,也无论那个时代是高尚还是堕落,它就在那里,不声不语,所以能够真正承载历史,不偏不倚地反映历史变迁的恰恰是那些不起眼的物件。
2017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一批特殊而伟大的展品,它们就是远渡重洋,从大英博物馆运来的100件珍贵文物,《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就此拉开了序幕。之前不怎么喜欢看展览的我,足足在这个展厅转了3个多小时,才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的离开。也由此开启了这套《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阅读之路。
这套书的作者是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作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掌门人,尼尔主动抛去一切艰深的专业术语。他如一位邻家老爷爷话家常一样摆弄着馆中的宝贝,让文物从阳春白雪走向凡间,而从大英博物馆那如天上繁星般浩瀚的珍贵展品中精心挑选出的100件文物,就这样由点及面、自然流畅地串起了自人类产生以来的文明史。
作者将起点开始于奥杜威石制砍砸器,这是一块来自非洲现坦桑尼亚地区的碎石,是人类史上已知的最早的一批手工制品之一,“拿起它,你的第一感觉是重。自然,这重量将使你的敲击更为有力。第二感觉是它与手掌完美贴合,没有一丝缝隙。……毫不夸张的说,我手里攥的是一把锋利的刀。”
这些在东非大裂谷温暖土地上的发现,向我们表明,我们的DNA里可能都包含着非洲因子,所有的文化都将从这里起步。作者正是基于这种对于全人类的博爱和开放的心胸,竭尽所能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文化都有所顾及。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当下,人们已经习惯于根据肤色、语言、宗教划分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始终想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但其实我们用于区分彼此的标准,在历史长河面前,都显得如此肤浅。在我们逐步了解人类共同起源的过程中,就会惊讶的发现,人类的智慧在所有民族、所有文化中都呈现出了惊人的相似和一致,都曾经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甚至很多物品的精巧程度在今天看来依然让我们惊叹万分。在用物品追溯历史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身的狭隘,丢掉了存在的偏见,也就让自己的心胸逐步开阔起来。
现如今,我们通过解读文物来了解曾经的历史,这正是博物馆的精髓所在。其实,这同样是先人用来认识世界的思路,能够体现这一过程的最佳范本就是丢勒的木版画《犀牛》。1515年,一头从印度古吉拉特邦而来的犀牛被进献给葡萄牙国王,当时的欧洲,没有见过犀牛这个物种,丢勒便从当时传遍欧洲的关于犀牛的文字描述中尝试勾勒出了这头惊人巨兽的模样。虽然画中的犀牛和真实的犀牛有出入,但却见证了我们对未知世界无止境的好奇心,这也是科技、文化、艺术进步的原动力所在。
跟随着作者对每一件文物的娓娓道来,我们不必在意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的“重大事件”,而更关注人本身:进食与繁衍、享乐与掠夺、控制与争斗、力量与信仰、生存与欣赏、探索与启蒙、改造自然与被自然改造,这些文物有时可以小到只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家庭用品,却在真实记录着那些被有意或无意忽视的事件、遗忘的人们,它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类的渺小,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虽然渺小却一直真实生活的自豪。
世界简史,归根到底是人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从200万年前至今,人们的一切活动就与探索、创造、成功抑或失败周而复始的始终相随,无论技术上如何日新月异,这条主线却从来没有偏离过历史的轨道。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一定如此。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