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晚七时许,清风书屋“昭燕姐姐”读书会115期在开磷小区书友蒋芹家如期举行,众多书友齐聚一室,地板暖心,茶香萦身,檀香沁脾,聆听息烽县文联主席朱登麟老师“何处惹尘埃——芥川龙之介小说的人性追问与探讨”的专题讲座。
朱老师首先介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日本文学一般分为上代(奈良时代)、中古(平安时代)、中世(镰仓时代・室町时代)、近世(江戸时代)、近代(从明治到昭和二〇年)、现代(昭和20年到现在)几个时期。朱老师详细分享了每一个时期的文学形式、代表名家及作品,并将日本的每一个时期与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期相对照。让书友们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有了一个直观而系统的了解。据朱老师分析,日本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但特别是近现代以后,日本文学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文学。
接下来,朱老师跟大家简单分享了日本的文学形式,有物语、小说、戏曲、随笔、俳谐等,形式多样,皆有所成。也简单分享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以及代表作品。
随后,朱老师详细分享了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罗生门》。朱老师从芥川龙之介生世说起,娓娓道来,绘声绘声,在惊叹和唏嘘声中,书友们了解到了芥川龙之介的一生,不禁为他精彩短暂却多舜多难而惊叹和惋惜。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他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弟子,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148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竹林中》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1935年日本设立“芥川奖”。
朱老师精选了《罗生门》跟大家分享。故事发生在平安时代晚期,以罗城门楼为背景,当时幕府武家势力崛起,皇家日益衰弱,日本国内战火蔓延,加上民间地震、台风、火灾、饥荒频发,灾连祸接,罗生门破落不堪,一个被赶出东家的家丁在破落的罗生门下躲雨,正愁前途,不知今后何去何从。或许抛弃武士身份,落草为寇,“除当强盗,别无生路”。且不论以后,今晚落脚何处都是个问题,便想望罗生门楼上借宿一宿。当时饿殍遍野,罗生门已然成为胡乱丢弃无主尸体的地方,家丁深更踏上楼梯,心中难免惴惴。家丁刚上得楼便看到火光游移,发现一个形影摇晃,心中顿时发毛,定睛一看,却是一老妪,正在拔一具女尸的头发,准备拿去卖钱。家丁怒而指责老妪,岂料对方驳道,那死去的女子生前以蛇肉假成鱼肉骗人维生,这是罪有应得。家丁心中绝望,转念一想,人人都为了活下去于是把老妪放倒,扒了衣服拿去卖了。这部小说充满了阴暗与丑恶,短短三千字的故事中,人人皆为恶人,良心尽失,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人自危,地主破产,武士流浪,弱肉强食,遍地饿殍。莫谈乡村,就连一向繁荣的街道都成为阴森墓地,白骨森森。由于常年战乱,尸横遍野,年积累月,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
朱老师还分享了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枯野抄》、《竹林中》、《袈裟与盛远》等作品,朱老师分析这些作品后得出结论,人性如此不堪,活着就是痛苦。这些作品都倾向于或间接揭露社会人性丑陋的一面,揭穿利己主义。他的作品所反应的主题和写作风格完全与他的母亲是疯子、他是养子、年少就成名等原因有很大的关系。朱老师说,芥川的小说写得很美,写墙是灰色的,写瓦是黑色的,写窗是木格的……语言是残缺的美,带着一种深深的惮意美。因此朱老师把今晚的讲座命名为“何处惹尘埃”。芥川是否彻底否定了人性呢?朱老师说,恰好相反,正反应了他对人性的向往,如我们读《恶之花》,不仅不是对恶的赞美,恰好是对善的冲击。芥川一生体现了他对人性追问的执着,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出场的全部人物,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利己主义思维,并且由于环境的不同,其利己主义思维的表达程度和表现形式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其次他也在完全追求极致主义,读他的作品,沉静如雪,纯净无染,无一处尘埃。
芥川龙之介的时代,中华大地还处在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下,文化泱泱,显得大国风范,显然对周边小国的影响颇深。此时,龙之介的小说中多次提到中国历史,如《戏说三昧》中提到,主人公作家马琴泷泽锁吉被誉为“日本的罗贯中”,并多次提到《水浒传》,其中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脍炙人口的节选故事耳熟能详,甚至唐朝诗人王摩诘的诗“食随鸣磐巢乌下,行踏空竹落叶声”都能信手拈来。《英雄之器》描写的是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借刘邦之口道:“(项羽)真乃一世之雄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见日本对漂洋过海“汉风”的偏爱,从中可窥见中华五千年文化输出的力道,在世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书友们完全沉浸在朱老师深入浅出而又有独到见解的分享中。书友们纷纷向朱老师请教,分享了自己的听课感受,也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朱老师一一为书友们解惑。最后众书友纷纷向李正君老师请教欣赏了书友赵春强家中的几幅书画作品,并向李正君老师发出邀请,希望他到读书会来作一期专题分享,我们拟目以待。(文:蒋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