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老师使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了写教案与上好课的关系,一开始戴老师贴近观众,写教案跟上好课是没有关系的,写好教案并不一定可以上好课,要上好课需要备课、了解学生(备学生)、准备好PPT,以及日积月累的课堂经验,才能上好课;写教案更多是将备课的内容文字化,或者抄名师的备课材料,存在生搬硬套,没有内化于身的问题;
要上好课,关键是需要备好课,备好课现在有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容易出现问题了,自己上完都不知道;但是集体备课,可以以集体的智慧来上课,通过大家试讲可以快速提升很多年轻教师的上课水平;
通过戴老师上面思路,上好课与有没有写教案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不事先准备好肯定上不好课;于是教案与课件是自己备课(集体备课)的产出,相当于学校的过程资产,这样可以为学校将来的新老师,新学年的老师提供基础资源,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成目标,省时又省力。然后新学年的老师又在修订,补充,这样一所学校就有好的教案与课件传递下去,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边学习边思考,按上面这个思路,写好代码好像与写好设计、需求、架构文档无关,但是不提前了解好,设计好肯定做不好代码,交付不了好产品;所以现在整体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可以借鉴集体备课的方案,大家写完来讲,来讨论,这样有利于整体架构的提升,而不会受个人理解的影响,至少是代表一个团队的水平。
戴老师还讨论坏习惯是如何养成的?里面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老师只能管学校里,学校外由家长管;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好习惯,如果家长不能帮忙遵守或认同,加以养成,那再多习惯都没有用,因为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需的教育,而不是只有家庭与学校;这里戴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在芬兰课堂只有四小时,学校是开放的,没有校内与校外之分,全社会的人员共同教育着孩子,他们教育是全民全素质的教育,不存在家里、学校里等之分,孩子教育是会社会的责任。
最后戴老师,还讨论学习这个话题,自己要去学习比自己厉害名师的内容,看他如何上课,自己要研究透教材、研究透学生,才能使用较好的例子进行教学;需要跨界学习,这样才能有深度,多看教育心理学、哲学、天文,使用数学的方式解释一些不同学校的理论,把孩子的眼光吸引过来;最后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这样才会有利于自己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