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中国的老百姓习惯于把生活称为“过日子”。说媒拉纤的媒公媒婆在给人介绍对象时,习惯性把“**家的娃儿,一看就是个会过日的”挂在嘴边。
时光荏苒,转眼已不惑之年。
回首,那些过过的日子。突然间,有了一丝明悟。
老夫子说:四十不惑。
四十岁,人生过半。这些年经历过的事,遇到过的人。有的时时入梦,有的早已忘却。然而,无论时时入梦的,还是早已忘却的。都是我们的过往。所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此种种,其实一直都铭刻在我们注意或者没有注意的记忆之中,在无形地影响着我们、塑造着我们。
去年春节,因为疫情。没有回老家拜年。孩子们欣喜于逃过了一场不得不做的无趣的折磨。而我却有一丝无法言明的遗憾,偶与妻谈及此事。她说:这充分说明你老啦!我听后愕然。想起了某位大咖说过的话,人从来都不是慢慢变老的。
年轻时,心中只有向往。老去时,梦中才有留恋。
当归家的路变的越来越远,思念才成为难以摒弃的情绪。
当那些村塘、老树、鸣蝉只能通过文字再现。我们其实都不知道,要迈过那一座小石桥,才能回到曾经的家。
2017年的夏天,因为一次出差,与远在京城讨生活的表弟小聚,随手建了一个亲戚群,随手把群名称改成了“经年他乡成故乡”。现在想起来,或许,从那个时侯起,我就已经老了吧?
七夕节又快到了。想想那些远在他乡的人们和那些远在故乡的人们,想想站在他乡与故乡之间的自已。我终于明白,生活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把时间换成了空间。可我们却总是在这空间里怀念过往的时间。
难道,这就是过日子?
难道,这就是我们曾经想要过的日子?
也许吧,因了那些过过的日子,才有今天的我们。
曾经,为了过想过的日子,我们背起行囊,走向了远方。
如今,因了怀想过往的日子,我们发动马达,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即使,记忆中路旁的柳树已经摇曳了苍翠的梧桐叶。
即使,为了过日子讨生活,儿时的伙伴俱在或远或近的他乡努力打拼。
即使,物非人亦非。
家必竟是家。
家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