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问我,有机茶园是一个稀缺存在,还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会这样问,她说因为她家人很注重身体健康,所以买茶也只买有机的。我大胆猜了下她说的是哪家卖茶的,果然。我告诉她,有机茶园很常见。这句话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问题,这家茶叶可靠吗,品质怎样,农残是怎么回事,喝茶对身体有好处吗....诸如此类。其他问题或许略知一二,但是谁家的茶叶好不好,很难回答。
没喝过,我如实说,曾经和这家店主有过小接触,体验一般,所以茶就懒得喝了。朋友听了,略带失望。
问了几个做茶的朋友,听过没喝过,又和几个媒体人聊起这家茶,胜在营销。品质这种事,真要从健康角度来说,不折腾几个实验室做标配高配检测,怕是不能轻易定论了。好在是茶,自带健康属性,搭了个顺风车。
王小波说,一个人写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写得很浪漫。对一个做茶的人来说,懂行,文字不过是锦上添花,写不出来也不怕卖不出去。而对于茶叶边缘的人,浪漫的文字是第一印象,无法细究的词藻是华丽的外衣,直击消费心理的标签是高明的营销,买单的人,是你。
这样挺好,各取所需。
都说今年新茶贵,稍好一点的在300-400元/两,差一点的依次递减,当然也有高于这个价的,或许更好。贵有贵的道理,雨水光照人工产量都是制约因素,换句话说,成本在那摆着,就算薄利多销也不会太低价出售,更何况茶叶的利润也不薄。但贵贱厚薄都是相对出现的,对比是一切不幸福的根源。
那上哪买茶?找信得过的人。
茶城车水马龙的集市不说,连街边和弯弯绕绕的胡同里都隐藏着一个个茶叶店,好几次从门前走过瞟见店里客人稀稀松松,它们盈利吗?当然。小圈子玩耍,很容易承包了某个家庭一年的茶,张家介绍李家,李家再推荐给王家;又或是拿下了一两个小公司的办公用茶。口碑好,价格公道,信得过,其他的不在话下。
熟人买卖,你卖给他多少钱,都会觉得了你挣了他的钱。这种心态是人之常情,茶叶上更是明显。说个深有体会的事,上前年帮一个朋友买乌龙茶,心想朋友平时是爱养花草鱼鸟的人,蛮注重生活品质,于是专门托人在福建寻了一款黄玫瑰,口感和香气都极佳,寄出后一直没反馈,我也不便追问。隔了一年,朋友又托买茶,特意嘱咐要品质好的,上次的黄玫瑰有香精。我吓得不轻,一般人如果能喝出香精成分,茶叶品质是很差了。再进一步问,朋友说茶会有玫瑰香,似淡非淡,定是放香精了。我听了没说话,有一点心塞。
茶叶市场乱,有一定原由。抛开宏观调控不谈,人和人之间信任的漏洞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温床。成本、时间、运输在熟人眼里慢慢变得不值钱,尽管它确实值钱,且在陌生人那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北岛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误解中,只是有人不在乎这种误解罢了。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道道茶公众账号,了解更多专业的茶叶知识,结识懂茶爱茶小伙伴。
公众号主人: 80后茶学专业的女硕士,原创干货,科普为主,混迹茶圈十来年,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