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和她电话联系,不是忘了她,恰恰相反,很想听听她的声音,贫几句嘴,不严肃不正经的调侃调侃,问候问候,轻松一下。倘若给她发微信,十之八九得不到即时回复,我知她忙,一个人为女儿撑起一片晴空要比别的女人难得多。
她总说自己没心没肺,不指望任何人,任何人也别指望她。
我不止一次听见她和母亲在电话里嘶嚎,挂断电话一言不发,该干嘛干嘛,没事人一样。她从小就倔强,许多时候只要她态度好一点,嘴巴甜一点,就可以免去皮肉之苦。可她偏不,宁愿挨揍,宁愿被罚不吃饭,也绝不服软,仿佛她生来就和母亲不合。我知道这不能全怪她,和大多数母亲一样,她的母亲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教育子女,不曾考虑子女的真正需求。母女二人谁也不肯让步,又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关系一步步恶化。30多岁的她,和母亲的关系仍然没有缓和,见面吵,不见面电话里吵,就连做梦也吵,反正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我也不止一次见过她对女儿的嫌弃,女儿和她一点也不像,活脱了父亲的一张脸不说,还不听她的话,稍有不满就哭着喊着找奶奶。被父母催婚嫁给不爱的男人本已心塞,偏偏分手后对方不但不付孩子的抚养费,还要低头不见抬头见到和他长相一样的小小人儿,还要一点点纠正被孩子奶奶惯出来的坏毛病……她崩溃,她嫌弃,似乎也正常。
记得她曾说在医院的产房门口,她思考的是人类到底有多孤独,才会亲手制造一个人来陪自己打发孤独。我不记得听到她的这个观点我是什么样的反应,或者我根本就不知道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如今,我也即将临盆,与她再次探讨生孩子的感受,她说女儿刚出生时背对着她,她一声又一声轻唤女儿的乳名,小家伙竟然慢慢的转向她了,她身体的疼痛一下子好了,幸福弥漫全身!隔着听筒,我能感受到她的快乐,感受到她眼睛里绽放的光芒,那是作为母亲特有的柔软与深情。她说养女儿虽然劳神伤心,但同时也是女儿让她成长,让她有责任感,她要吸取母亲的教训尊重女儿的意见而不是整日嘶吼……
我又问候她母亲是否安好,她说母亲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大不如前了。还吵吗?吵。不能不吵吗?不吵根本就没办法交流!呵,你看起来的确不像是一个温暖的棉袄,我笑着打趣她。
其实我亦知道,她说着没心没肺的话不代表干着没心没肺的事,虽与母亲的争吵是家常便饭,可是听到父亲说母亲身体不舒服时,她人虽不在父母身边,但并不妨碍她第一时间打钱寄物。母亲舍不得买的,她直接买好寄到家里,只是该吵还是吵,咆哮嘶吼是她们独特的交流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对母亲关心的呢?有了女儿之后还是有了经济能力之后?她说不清,我也不好妄加猜测。
倔强如她,宁愿带着女儿在距离父母千里之外的城市独自生活,也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勇于离开曾经为了别人而活的生活,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对抗困难。她越活越明白了。在她看起来坚硬的外壳下,包裹着一颗真正热爱生活的心,柔软而有力的跳动着。
如蚌,孕育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