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教育事业已七个春秋,这段时间里,我时常在追问自己:如何方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回顾自己漫长的学生时代,众多老师中真正让我难以忘怀的,其实并不多。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深沉而无私的爱,对于每一个孩子的热爱与关怀。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给自己设定了方向:对学生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并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我每一天都在努力践行的原则。初入职场,我负责的是三、四年级的数学教学。面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实,我毅然决定在每天放学后,留下时间为学生们提供辅导。那时的我女儿还小,跟随我在学校上幼儿园。很多次,当我忙于指导学生时,她只能孤单地在一旁,用简单的零食填饱肚子。为了学生,这样的场景时常上演。在课堂上,我严格要求纪律,不容许有任何的散漫;但课堂之外,我则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陪伴他们歌唱、跳舞、绘画,分享对电视、电影的喜好,甚至互赠小礼物。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使孩子们对我产生了深厚的喜欢与信任。正因为这种情感的连接,我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我们的成绩也逐步攀升。我想,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最好诠释吧。
面对学生的问题,我深知与家长的沟通同样重要。我积极地与家长交流,分享建议,教授他们如何在家中更有效地辅导孩子。因此,我与家长之间也建立起了和谐而紧密的关系。孩子虽小,但他们的心灵纯净如镜,能够清晰地分辨出真心与假意,善良与邪恶。家长们则更能深刻感受到老师为孩子们付出的那份心血与努力。
当我决定离开原来的单位时,家长们纷纷通过微信联系我,甚至有些还通过前校长传达他们的不舍与挽留。即使在我离开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有家长在辅导孩子时向我请教问题。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认可,如同春日暖阳,温暖着我的心房,我想,这大概就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吧!
然而,人生总有别离,我们只能依依惜别。后来我回原单位办了一次事情,原本打算悄然离去,,没想到孩子们“忽”的围了上来,泪眼婆娑,看到他们不舍的目光,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来到中心小学后,我首次担任了班主任,教授一年级的语文课。由于跨学科教学,我深恐自己无法胜任,因此常常熬夜备课、批改作业。有一天晚上,如同往常,我忙碌到快十一点。原以为已将每位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发送到了文件助手,却不小心误发到了班级群。第二天,白徐明的奶奶见到我时,感慨地说:“闺女,你昨天怎么那么晚还没睡?我今天还和俺家你叔说,这个老师真是用心啊!”听到这些,我瞬间觉得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变得如此值得,所有的疲倦与困顿都烟消云散。
在我们班级里,有一对可爱的三胞胎,他们的父母都是繁忙的生意人,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学习。因此,三胞胎的学习进度总是跟不上其他同学。看着他们的困境,我决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带着我家孩子一起义务辅导他们。有一天,正当我全神贯注地给其中一个孩子讲题时,同事的婆婆恰好路过教室。她误以为我是孩子的妈妈,赞叹道:“孩子妈妈辅导得真有耐心啊!”孩子的爸爸赶紧纠正说:“不,这是孩子的老师。”这一幕让我深感欣慰。原来,在别人眼中,我的付出与关爱已经如同母亲一般。这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像母亲一样,用爱心和耐心去全心全意地爱每一个孩子。
我时常深思,若我身为学生,心中所向往的究竟是何等模样的老师?而当我身为家长,又希望何种老师来引领我的孩子走向未来。成绩固然重要,然而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同样不可忽视。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这份关爱是他们心灵的滋养,是他们成长的动力。每当新的学期开始,我都会用心记住每一个孩子的生日,并在那一天与全班同学一同为他们送去温馨的祝福。对于留守儿童,这份关怀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家长常常为此心怀感激。
在课间时光,我极少离开教室,因为我知道,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孩子们分享心事、寻求陪伴的温暖港湾。这这些年来,我教过不少孩子,对于每个孩子我都尽我所能的来帮助他,教导他,关爱他。因为我知道这一个个的孩子就是一家家里的希望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会收到我之前我教过的学生的小礼物,走在路上,还会有很多曾经教过的孩子的家长热情的向我打招呼,每当此时我心里总会有一股暖流在涌动。它们不断提醒我,我付出的爱和努力都得到了回应。
高尔基先生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教育理念的指引。在教育的道路上,“爱”与“责任”始终相伴,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核心。只有真正爱孩子,才能深入了解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而责任则驱使我们不断努力,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
我愿我的爱,能影响到每一个我教过的孩子,我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浇灌下健康成长,我愿若干年后,我曾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浇灌下健康成长,我愿若干年后,我曾经的学生想起我,心中会有美好的一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