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纯属好奇心,最开始是奔着作者的名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去的,带着功利的目的,试图了解美国名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做到“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过程中,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远比我预期想从中得到的收获要深刻得多,接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读书心得,梳理和摘取本书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育儿经验供大家参考。

《下一代的竞争力》的作者蒋佩蓉她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她对3个孩子的教育,以及代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中国申请学生进行面试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者以一个母亲的视角、通过切身感受和实践,对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利弊进行了深入思考,其对教育的全面理解、要意所在、如何实践等方面的观点和建议,对当今父母具有深刻的帮助和启示。
一、教育和教学: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与利弊
本书中,作者指出东方的教育理念提倡“自律”“竞争”“坚韧”“谦卑”,而西方的教育理念则恰恰相反,提倡“创造力”“合作”“激情”“自我认知”。作者并不认为哪一种文化下的教育理念一定比另一种好,父母要摆脱“非此即彼”的二元框限来看待看似矛盾的两种理念,然后会发现这两种表面冲突的力量或理念,其实是相互依存而存在,比如,“没有竞争就没有合作”;“没有坚韧,激情只是浪费感情。父母要以足够的理性和智慧,认识到两者的依存关系,把握好两方的尺度、实现两者在最大益处上的融合统一。
反思中国的学校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教学,学生们在学校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习知识,学习的目的无非是“高分”、“升学”。另人担忧的是中国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在学习目标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家“目标一致”,心无旁骛地向着目标奔进,而对其它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孩子的内在品质、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全然不顾。我当然理解作为全世界最心苦、最辛苦、最命苦的家长,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求生”的无奈,能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路走过来的当今父母们,一面抱怨当今中国教育体制弊端,一面又不得不如勇士般地裹携着孩子,冲上人生的竞技场。
在这种无奈地情境下,如何做到将中西方教育理念很好地融合,分寸得当、进退有度呢?既然中国的学校教育的重点在“教书”,那么家庭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不可忽视。十分欣慰的是,近年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社会和父母们的关注。

二、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
提到“下一代”,不由想让人搞清楚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到底有什么不同,认清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是识别良好教育方式的前提,然而结果,细思极恐。
我们这一代(指已为人父母的80后),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产物。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对于“同胞”、“手足”表示理解无能,我们习惯于对内占尽家庭全部资源、对外作为社会基础单元的家庭唯一代表示人,所以我们带着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断在彼此间比较、不断被父母和老师比较,最后被社会比较。
我们这一代,是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后不久出生,1992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这是一个眼界开阔、物质丰富、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过程,也是一个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分化、社会不公不断充斥的过程。我想,80后通常会有类似的经历,昨天还一起和泥巴、跳皮筋的小伙伴,转眼成了穿一身名牌的“富二代”了;大学里一个教室读书,甚至曾经被我们无情地撵压过智商的同窗同学,毕业后凭着“官二代”的身份,低调地而华丽丽地找到体面的工作了。这样的不公使我们焦虑,我们变得越发“急躁”了,我们生怕一个不小心,我们的孩子就被落下了,再追不上、辇不上了;身处繁荣的商品社会,我们一面努力的压抑日渐膨胀的物质欲望,一面不断激励自己和孩子,“要努力!”,不知不觉中,财富和金钱成了我们衡量人成功和幸福的唯一标准。
我们这一代,是典型中国教育体制和选拔考试的产物。对大多数人来说,出国读书、拿洋文凭、当海龟是天方夜谭。我们没有选择,升学、考试是唯一的社会上升阶梯,削尖了脑袋也一定要挤进去。
------------------------------------------我是苦逼80后的分割线-----------------------------------------------------
我们的下一代,未来社会各方面不断趋向透明、公正和公平,体制也将不断趋于健全和完善,这是我基于未来信息时代透明性和开放性的预计和判断。

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幸运,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在国内读大学、找工作,而如果他们接受多元化的教育,具有国际视野,成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栋梁人才,在国外读书和就业也不是太难的事情,难点只在于我们如何将他们培养成未来社会有价值的人才,这是父母的使命,我们应该看到20年后的未来社会与我们所处的昨天和今天的社会环境不同,如何我们一味地以自己有限的、过时了的成长经验引导和指导孩子,那么对于我们深爱的孩子来说“我们的爱”必定造成“他们的苦难”。
作为受到过中西方教育,同时正在以中西结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教育着自己孩子的本书作者蒋佩蓉女士分享了她关于“培养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点燃孩子激情”“教孩子认清自己”“教孩子懂得谦卑”“教孩子乐于付出、富有同情心”。。。。。。的理念与实践建议。
作为父母,我们要摆脱“比较与被比较”的思维惯性,让我们眼中的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丰富我们的人生关键词,人生不仅仅只有“竞争”,还有“合作”“互助”“共赢”,让孩子在与人合作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已的价值,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作为父母,我们要心中充满阳光,这样才足以照亮孩子未来成长的路。即使遭遇偶然的不公,依然相信用心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必要,让那个越来越好的自己,拥抱越来越好的明天。
作为父母,我们要更高尚地去理解孩子对我们的意义,他们不是我们得以炫耀的工具,他们也没有义务代替我们实现我们未净的梦想。父母的本分,只是让孩子获得幸福,让自己没有经过孩子选择和同意就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不礼貌的决定,有一个美好的、圆满的结果。而其中更重要的,是学会接受孩子关于“幸福”的定义,而非以自己的观念作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三、人生是马拉松、也是接力赛
如果我们把获得幸福人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教育的意义就从“教书”“授业”回到了它本该有的高度,让解惑人生、启迪心灵、塑造人格成为人的终生教育。如此看来,人生是一个对于幸福不断追逐的漫长过程,是场马拉松,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耐力、坚韧和信念的考验,我们满可以沉下心来,稳稳地前行,别去在意一时一事的结果。
孩子一次、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的特长比赛没发挥好?做一个波澜不惊的优雅妈妈,或是一个“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硬汉爸爸,孩子心里最大的力量是妈妈眼中的平静和爸爸眼中的坚定。拉上他的手,告诉他:“走,我们一起向前走,路还长;来,咱们一起看风景!”
身为父母,我们的理智和成熟使我们做到举重若轻,然而,任何理由都推卸不掉我们身上艰巨的责任和使命。人生是马拉松,也是接力赛,我们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起点,看来“财富遗留”和“资源提供”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方面,而堪称影响至关重要的,是父母传承给孩子的“价值观”“自我认知”“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任重而道远啊!
本书的作者将这些视为决定人与人根本差异的“内在品质”。
当我们左右突击、横冲直撞驱赶着孩子冒然前行时,请慢下来,看看自己手里的接力棒,想想孩子们未来将拿看它前行,试问自己,当我们将接力棒交接给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对孩子说:“拿好它!出发吧!”

四、赢得精采还是赢得胜利是不同价值观的选择
《下一代的竞争力》,即使作者以单独一章论述“合作”有多重要,然而本书标题“竞争”二字赫然入目。“竞争”,人和动物,社会与自然都逃避不了的存在,它无处不在,回避不掉。既然这样,我们认清它,面对它。
360百科搜索“竞争”的定义,竞争是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若按此定义,竞争主体是自己,竞争对象是自已之外的另一方对手,竞争目的是压倒对手、取得胜利。
我们对竞争可以有更加宽阔的理解,我们都知道,竞争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因为有良性的竞争,也有恶性的竞争。人们通常推崇良性的竞争,正如经济学中的良性竞争,可以促进竞争各方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可以促进市场规模扩大、降低产品价格,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形成良性循环。把这些理念,引申至教育领域,我们不难达成,鼓励良性竞争,让孩子在有益的竞争中获得学习和提高的一致认识,然而这些,中国的学校和父母们已经做得够多、够好的了,中国孩子们学业上的激烈竞争,为孩子们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知识,脱口而出的心算结果和连篇累牍的课文背诵都不在话下,中高考录取分数线年年攀高,正是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不断提升的结果。然而,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能挖掘出“竞争”的其它正面力量呢?
有竞争就会有输赢,赢得竞争让我们欢欣振奋,输掉竞争的一方(总是会有一方,谁能保证永远不是自己呢?)又该好何自处呢?“把挫折看作成长的机会”,本书作者用一个章节的内容讨论教孩子如何对待失败,如何在失败中汲取积极的作用,也只有能够正确的、积极的对待失败,孩子才能有“挑战常规”“探索和尝试”的勇气和创造力。

因此,赢得胜利是“赢”,即使是失败的结果,对孩子来说,过程中所有的经历和体验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比起“胜利”,“失败”富有更多的养料供孩子汲取。所以孩子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告诉她,“你没有输,只是这次没能赢得胜利,但你依然凭借自己全程的努力,赢得对手的尊重,赢得一路的喝彩,这些相比赢得胜利更加重要。”
赢得精采还是赢得胜利,哪个更重要,这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选择,没有高低、没有对错,但我愿意选择那个能够给我的孩子带来更多积极的、正面的,更多幸福感受的那一种。
教育是要给孩子的身份,使命,价值观上用力,而非一时的成绩论成败,慢慢长路,且育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