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个好的政策不仅需要本生具备前瞻性和科学性,而且需要切实落地的执行。为深入了解宜昌市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成果,2024年7月15日,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微光计划”长江流域调研团队前往宜昌市生态环境局进行参观调研。
1、 科技创新开辟新路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治理技术,提高了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强调了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据工作人员介绍,环境监测指挥大厅屏幕上实时显示宜昌市各个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数据和影像,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精准监测,从而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问题。
2、 生态治理焕发生机
在座谈会上,宜昌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从长江支流治理、宜昌市水资源管理、其他生态资源的综合治理、长江大保护办公室十大攻坚行动四个方面,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宜昌市坚持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推进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重要举措。据介绍,宜昌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了对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和治理,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有效改善了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
同时,宜昌市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等举措,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与水质稳定达标,让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宜昌市政府还通过加强环保宣传的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全民共建共享长江保护的良好局面。
此外,工作人员也指出了当前长江保护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是江水中磷含量偏高,宜昌有着亚洲最大的磷石膏矿,在开采的过程中难免造成水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二是长江主航道频繁的航运导致船舶垃圾泛滥,每天通过大坝的船舶超过一百艘,在等待过船闸时,往往会造成废弃物的囤积。
保护好长江生态,是14亿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在长江大保护进程中,宜昌市各政府部门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坚持高位引领、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在推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宜昌市的生态环境将持续改善,让山川更绿、水流更清,为宜昌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为美丽中国建设增添亮丽的色彩。
团队名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微光计划”长江流域调研
团队联系人:张冉兮
通讯员:李若冰、吕彦泽
供图者:杜奕含、曹熙雯、李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