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上周,土著民和郭琨根老师及西汉兄弟组织的甘棠采风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作为同行者的我赏美景品美食收获满满,琨哥点的美食解了嘴馋,岩门口的奇景饱了眼福,特用如下文字与君分享。
经赛田街上往北沿河而上,再往左走的山冲就是龙集冲。这里有一条终年四季水源丰富的河流叫龙集河,龙集河的源头“岩门口”就是此番我们采风活动重点行程之一。
上午爬完猪婆大山之后用过午餐,我们直奔采风活动的下一站--岩门口。过了赛田街上,沿河而上经过龙集农塅,两大建筑扑入眼帘:南冲水库北干渠倒虹吸管道和洛湛铁路改直线的高架桥。
这两座建筑高悬农塅上空,横跨农塅几乎平行,相距大约500米。远看并不觉得多么雄伟,当我们的车子驶近铁路桥底,我才发现每个桥墩原来如此巨大,凭我的感觉应该有十几个平方,心里默想着工程造价一定不菲。特别是倒虹吸管道的建造,凭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设施和技术,修建如此巨大的管道,这是多少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呀。
如此奇观,曾有文人墨客题联称赞:
一桥飞架龙集,洛线高悬通千里;
二水叠流田塅,河渠丰灌入万丘。
又曰:
双龙昂首悬空越,
一路并肩横塅行。
我们车开至公路尽头,向一位老人打听了岩门口的具体位置。沿河步行不多久,岩门口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我们与早已等候多时的朱应国主任汇合了。
初看上去,这里两面都是高山,典型的狭长山冲,附近人烟稀少,河水清澈奔流不息,环境恬静安然。
越往前走,河的尽头到了。这是一个不大的水潭,水潭中央一条蜿蜒的跳石卧身水中,承担起连接两岸通行的重任。水潭当中蛰伏着一些形状各异的奇石,恰在此时,文友们从河对岸踏上跳石过来了,秀丽的倩影倚着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灵动,我赶紧把这难得一遇的美景保存在镜头里。
随着朱主任的解说,我们接近了龙集河的源头--岩门洞口。
这是一个幽深而神秘的溶洞,钟乳石倒挂在洞顶,洞里异常的静谧,泉水清幽,无波无澜,处世不惊,一看就让人产生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我很好奇地下水的源头来自何处。朱主任说这里背靠山斗,而山斗方圆几十平方公里都是岩石裸露的石灰岩溶洞地区,属喀斯特地形,地面不存水,因此雨水都成了地下水,甘棠有名的四十八井里的水,都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这些大小井的水终年不断,夏天清澈见底,冰凉甜沁,冬天热气腾腾、温暖如春。地下水经过地下溶洞漂流到另一个出口岩门口,又从这里奔向龙集河回归大自然,造福于人类。
到了丰水期,洞里温柔的泉水跃出洞口形成一道白色瀑布纵身跃入水潭,显示出它另一面的魅力,既壮观又威严。现在是枯水期,但是泉水还是源源不断流出,永不枯竭。
泉水经龙集河,流向赛田、小富、新泽。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甘棠人民。听着解说,我眼前出现了一幅幅风吹稻穂浪千重的丰收景象。是啊,岩门口流出的地下水确是幸福的源泉。
再仔细打量洞口,地形较为复杂,水边有奇石,洞顶的钟乳石姿态各异,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功神力,这番奇景引得贺奇峰老师诗兴大发,即刻吟诗一首:
神工鬼斧叹岩门,十万清波一口吞。
唯有情怀仍未改,弄弦千载奏晨昏。
注视着洞里静得像一面镜子的泉水,一股想要深入洞里探个究竟的念头油然而生,不由自主,我们的脚步接近了水的边缘。胆大的琨哥跳上了水中的石头,张开双臂大声呐喊着,幽深的洞口无声地拥抱着簇拥而来的一群文学爱好者,在他们眼里,岩门口是另一个世外桃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她们争相与之合影,岩门口的美景随着各张美照走进千万人的眼里。
还有一些人另觅道路到了侧面的洞边缘,我也不甘落后,小心翼翼地走近了侧面洞口。这个洞口犹如张开的虎口,虎牙交错。几位男士已爬进了“虎口”,我刚接近,琨哥大呼:“芬姐站好,别动。”原来他一直都在捕捉镜头。
从洞口折转看着流向两边水渠的泉水,那么清澈透明,我用矿泉水瓶子盛着喝了一口,清凉可口。忍不住装了一瓶带回路上喝。贺老师则蹲在水渠边戏起水来,童年的回忆一下涌上心头。
黄诚老师说水渠边常有附近村妇在这里浆洗衣服,从容淡定,与青山秀水融为一体,感觉分外亲切。
我第一次置身这样的美景之中,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小鸟的歌唱,伴随着碧水的脚步,分享着文友的快乐,只觉得全身心特别轻松,特别快意,与大自然亲近是惬意的,何况是在这与众不同的岩门口,幸福感尤其爆满。
这不,诗人朱乐平兴起咏诗一首:
秋水一潭映碧天,水穷云起现身前。
有灵山水称知己,且放身心归自然。
如果你心动了,岩门口等你打卡!
图片来自多位老师之手,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