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为什么拒绝别人这么难?关于拒绝背后的四种原因》中,分享了导致拒绝困难的四个原因,分别是:
害怕伤害到他人、害怕伤害到自己、害怕关系破裂、害怕让自己错失选择。
那么这些害怕又是从哪里来,是如何形成的呢?
今天的文章,想进一步探讨关于对拒绝他人的害怕,其背后的深层因素
01、
早年不断被拒绝的体验
转化为对他人的共情
在人际关系中,有一句话常常被拿出来强调,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这句话的反义也常常被奉为在人际关系中的圭臬——你希望他人如何对待你,就如何对待他人。
许多人正是这样做的。
而这两句话的底层都可以总结为一点: 对他人的共情。
在拒绝他人时感到格外困难的人那里,之所以害怕拒绝会伤害到他人,正是因为在这些人的生命早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过被不断拒绝,粗暴拒绝,或被深深拒绝时所带来的痛苦体验,这些体验在不同程度上给他们留下了难以释怀的伤害或遗憾。
因此,当他们反过来处于被求助者的位置上时,很容易让他们想起曾经被拒绝时,带给自己的各种不好的感受,因而对求助者产生共情,而不忍拒绝对方。
即使让自己为难,也想要尽量满足对方。
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是,父母一辈在成长过程中未能被满足的需求,被这个世界拒绝的需求,当有一天他们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就会想要在这些方面尽量满足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体验自己曾经体验过的糟糕感受。
这种共情的背后,是源自对痛苦的真实体验后对他人的善良,也是一种当有机会处在被求助者位置时,对曾经弱小、无助的自己的一种穿越时空的救赎。
这种情形同样容易发生在前辈对晚辈的提携,成功者对勤奋努力的年轻人的照顾上。
比如在前段时间东方甄选和董宇辉事件发生时,罗永浩对董宇辉的支持和力挺。既是一个前辈对一个晚辈的支持,最主要也是罗永浩对曾经的自己的支持。
其背后,就是罗永浩从年轻的董宇辉身上,看到了年轻时与董宇辉处于相似处境时,缺乏选择权和话语权的自己。为董宇辉发声,就是罗永浩为当年的自己发声。
因此,当你每次在想要拒绝他人时,即使对方提出的是一个不合理的,或超出自己能力的请求,都会让你感到格外困难,不妨停下来觉察一下,是否是因为曾经自己被拒绝的不愉快体验,对对方产生的共情,反过来裹挟了自己使得自己难以说出拒绝。
这种情况下,如果确实不想满足或不能满足,看到拒绝困难背后的这一层深层原因,就可以帮助自己更理性看待,放下心理包袱,直接而又轻松地拒绝对方。
02、
拒绝他人后被攻击的体验
转化为对直接拒绝的恐惧
如果说第一种对拒绝感到困难的原因,是出自对对方的共情,害怕伤害对方,第二种对拒绝的害怕,则来自于拒绝他人曾经让自己受到过真实的伤害,或亲眼目睹过身边的人因拒绝他人而被攻击过。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比如当还是一个孩子时,在学习上没有达到父母和老师的要求,遇到不理性的父母,容易被责怪不听话、不努力、不用功,而不去分析背后的客观原因和深层原因。
当面对额外的学习任务和被强加的学习项目而拒绝学习、拒绝练习,面对批评拒绝认错时,劈头盖脸的指责或挨打,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当生活中提出一些需求不能被大人满足时,被反过来指责不懂事、不体谅父母、白眼狼等。
更严重一些的,还会被父母精神控诉、道德绑架,声称整个家都是在为你付出,你是父母唯一的希望之类,让孩子背负深深的心理压力。
因此,拥有这样父母的孩子,就会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和信念——拒绝别人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会反过来导致自己被攻击,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渐渐地,这些孩子就会开始学会在需要拒绝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拒绝,而是用拖延、沉默或撒谎的方式,来进行变相拒绝。
比如,你让他做一件什么事,他明明不想做但是他也不拒绝,而是先答应下来,有可能还会做一些假动作,让你以为他在做,但就是给不了你结果。
当到了最后期限时,就会搬出各种客观理由表示自己搞不定。
这时候你就只能无奈地自己处理或另换他人。
还有一种在感情中很常见的情况,当一方想分手但不直接讲,而是冷暴力对方,等对方受不了之后自己离开。
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担心直接讲了之后,会被对方和相关的亲人朋友指责,因此采用冷漠、疏离这种不直接拒绝的拒绝方式。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拒绝他人时,对方的非理性反应,投射到了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身上。
03、
对现实情况的理性客观判断
拒绝会引发难以承受的后果
上面两种对拒绝的害怕,均来自于人在过去的关系中,对拒绝所形成的认知和信念。
第三种对拒绝的害怕,则源自于对现实情况理性客观的判断。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利益关系中。
比如单位同事、领导、想要达成合作的潜在合作伙伴、某个拥有自己需要资源的人等等。
尤其是当关系处于严重不对等的情况时,拒绝会更加难以抉择,会让人产生剧烈的心理冲突,甚至做出违背内心的选择。
比如在电视剧《狂飙》中,当弟弟高启盛准备在当地开展小灵通业务,却遭到电信部门的索贿,缺钱的高启强虽然内心想拒绝,但为了弟弟还是选择了铤而走险,就是一种出于对现实的考虑。最终却让自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不归路。
对于这种情况下的拒绝,最为考验一个人的理智。
但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现实生活都会告诉我们,一步错只会步步错,一个错误会需要无数个错误弥补。最后终将得不偿失。
因此,在无法拒绝的现实处境中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即使承受巨大后果,也要选择拒绝的人,任何时候都令人钦佩。
04、
被认可、被肯定的需要
不允许自己拒绝他人
第四种对拒绝的害怕,源自在关系中被认可、被肯定的需要。
生活中常见一种老好人,或许有些人自己就是老好人。
老好人一般有一个特征,特别热心、乐于助人,对他人的求助来者不拒,即使这种帮助会让自己不堪重负,影响自己的生活或家庭。
即使伴侣和子女对此抱怨诸多,老好人也不能停止这样的做法。
而老好人这样做,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老好人们希望从这样的行为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可。
而这背后的原因则有三个:
一是,老好人在原生家庭中可能处于老大的位置,向来被父母教育为要照顾弟弟妹妹,为家庭付出以及牺牲自身的利益。并因此被父母和周围人所认可。
因此老好人即使离开了原生家庭,也会继续延续这样的做法。因为这是他感受自身价值的来源。
二是,老好人在原生家庭或成长的环境中,向来被忽略,不被重视,不被看见。而只有当他竭力满足他人,为他人付出时,才能有机会被别人看见和认可。
三是,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和文化,向来倡导乐于助人,为他人为大环境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
但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风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更为尊重每个人作为个体的个人需求,强调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很重要,值得被重视。
而如果我们自己就是老好人,但深深地被这种形象所累,就需要觉察一下,我真的需要通过这种损害自身利益地付出和牺牲,来换取他人的认可吗?
并且可以尝试着离开那个老好人的位置,带着一份觉察,开始学着从一些小事上拒绝他人,看看会发生什么。
/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分别分析了对拒绝感到害怕的四个深层原因,分别是:
早年不断被拒绝的体验,转化为对他人的共情;
拒绝他人后被攻击的体验,转化为对直接拒绝的恐惧;
对现实情况的理性客观判断,拒绝会引发难以承受的后果;
被认可、被肯定的需要,不允许自己拒绝他人。
分析是为了理解,理解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