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手机闹铃响,按了停止按钮。
扫了一眼微信,突然发现,我被同学L移出了他的群聊。
想发个短信,发现被他拉黑了。
然后看了一下,和我有关的群,他都退出了。
我失声笑了,这是我预料的事,也许是迟早的事。
01
前段时间,L找我,说争取到一个项目,要写一个商业计划书,让我帮他看看。
我说,不懂你的业务。
他说没关系,你就帮我看看这样写行不行。
拗不过老同学,只答应从文本格式和说服力上给建议。
结果,我真看不懂,不是业务有多深奥,是不知道写的啥。
和他通了一个半小时的电话,建议怎么改。
他很开心,说,好,按照你的要求改。
过半小时,回复说,改好了,帮忙再看看。
我一看,晕倒,基本没啥改。
就这样来来回回一个星期,不管你在干嘛,多忙,多晚,不是发短信就是打电话。
我耐着性子和他讲,但每次,他就改那么一两个字,然后快速回复给我。
感觉是我做项目。
期间我身体不好,和他说明,空了给他看。
他一方面说,你不要太辛苦,不要太拼呀,一边还是照旧不厌其烦地让我帮他提建议。
那天晚上,我早早睡了,他发了短信给我,我没看见,他电话我,我也没接。
结果醒来,发现被踢出他的群,所有的关注都取消了。
我没有怅然若失,而是如释重负。
这不是他第一次找我帮忙了。
几年前,他说要开展新业务,做了一份筹资的计划书,让我帮忙看看。
既然发了,不好意思拒绝,不懂业务,就当学习。
结果这个计划书,没有按照模板要求不说,最关键的内容也没有涉及。
市场分析没有,要数据没数据,如何运营,收入来源,还款计划,一概没有。
和他一说,他就改,每次基本只花五分钟就改好,然后一次又一次的要我帮他,看看。
我几次回复,这是大事,你要找专业的人帮你参谋。
他总说,没关系,你也帮我看看。
拗不过他的帮忙要求,给他介绍了一个朋友。
朋友专程从外地飞去他公司实地调研,到现场一看,当天就想返程了。
事后,L埋怨我说,我朋友不尊重他。
真是胸闷。
没想到,有时候,我们自以为的付出,自以为的善意,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们自以为的那样。
想起孟非说的话,一点没错。
“有人请你帮忙,原指望你帮十分,结果你只帮了七分,对方便觉得你不仗义,非但不感谢你,反而觉得你欠他三分。
很多人间恩怨,皆出于此。”
L在同学群里很活跃,但有个特点,喜欢和人怼。
他很自信,天文、地理、历史、军事、财经、旅游、摄影等等等等,无所不晓,而且他说的一定是对的。
别人只要和他意见不一致,他就稀里哗啦批过去,和好几个同学都弄得很不开心。
他又很热心,特别喜欢解说股票行情,每天给大家分析个股,收盘后复盘,说得头头是道。
每天都会有同学让他看图,给意见。
有一天,他说好像中了一个新股,大家在群里怂恿他发个红包,他很兴高采烈地照办了。
问他,中了什么新股?
他截屏给我们看,让我们很惊讶的是,他发给我们的是打新股分配的三个号,他却以为是中了新股。
过了一天,他醒悟过来,愤而退群,拉黑我们。
没两天,他自己建群,把我们都拉进他的群里。
在他自己的群里,他延续着他自己的风格,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但别人不可以有不同意见。
很多同学不是一笑而过,就是不和他正面冲突。
很多时候,他一人唱着独角戏。
02
无独有偶,朋友Y和我说了一件事。
Y有个大群,里面有他以前的学长。
一次学长在群里发起活动,为了方便,学长把参加活动的人另建一个群,自己成为了群主。
一天,学长发短信给Y,说,新的一年,让我们互相点赞。
当时,Y也没当回事,以为是新年贺词,就说好呀。
后来,几次都这样要求,Y以为是私聊时需要点个赞,就在学长说完话,点了赞。
学长说,不是在这里,你到我的群里去点赞。
朋友说,我真没搞懂,啥事都没有,干嘛要去点赞,群里都是很熟的朋友,值得称道的,我自然会点赞,但不可能句句话都点赞呀。
接下来,Y发现,群里有人叫早,学长给个赞,有人说点啥,他又竖起几个大拇指。
还时不时地提些问题,让人回答,他负责点赞。
Y说,
“学长需要活跃群的气氛,我赞同。
但说实话,我不喜欢他对谁都很客气的态度,说话都是您您的。
看看那些点赞的内容,明明是很平常的一句话或是很浅显的道理,后面跟着点赞表情包,就是刻意营造出的“哗,你好厉害”。
群里都是知根知底的同学,为啥还需要那么虚的东西,给我的感觉就是用客气拉了一道屏障,又用点赞去刻意讨好别人,不知道这属于哪种人设?
他见我没啥反应,逐步把我大群里的人拉到他的群里。
有一天,大群里有人说,怎么学长不在群里了,仔细看了看,不知道啥时候,他退出群了。
他的朋友圈把我封闭了,我也不想知道他是否把我拉黑了。
这样的朋友相处太累,不要也罢。”
03
微信,用一个虚拟的空间,消除我们身处天南地北的物理距离,带给我们很多美好和惊喜。
也正是因为虚拟世界,让人觉得可以免去面对面沟通时的先后顺序,无须揣测对方表情后的真实意图,可以随心所欲的说话,插话,释放表情,或是掩藏真意。
其实,通过微信这面镜子,让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包,每一个态度,不经意间,折射出每一个人的内心。
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大家热闹聊着某一个话题,来一个人,放一张不搭话题的图或视频,说一段不搭界的话,无视你们在说啥,或者,反复问已经说过的话。
就像是马路上一列有序的婚车队伍,突然硬插进来一部车,自顾自用自己的速度开着。
有的人总喜欢用语音,不管什么时间,什么环境,自己一吐为快。
有的人你发条微信过去,半天都不回,他给你发条短信,你立马就得回,否则连续几条质问的短信就跟来了。
有的人不管什么消息,不分辨来源准确真实与否,急急忙忙的发到群里,也许是显示自己获取消息渠道和能力。
有的人,消息的搬运工,把这个群里的消息搬到另一个群里。
当有人有针对性地往深里问一问,就搭不上话,马上去百度搜索复制粘贴,或者把别的群的观点拿过来。
有的人把无知当有趣,自嘲式地展示自己对外界人或事的不了解,拥有沉浸在落后中的勇气。
有的人相当需要别人的认可,说的每句话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见到那个大拇指时满足的表情。
……
以前,我们只有通过工作、生活、社交才会了解对方,脾气性格特点通过接触才能知晓。
互联网时代,身处大数据环境,除非你不用各种工具平台,否则你的所有点滴动作都能成为你画像的一部分。
有的人开朗,有的人沉默;有的人睿智,有的人无知;有的人大度,有的人斤斤计较;有的人热心热情,有的人冷漠自私;有的人风趣豁达,有的人则敏感带刺。
就像支付宝里的征信,通过你的各种动态静态行为,给你打出了分数。
再用了美颜模式,也可以回复到原图。
04
支付宝里有两款公益小游戏。
一款是蚂蚁庄园,庄园里饲养一只小鸡,每天通过我们的支付行为产生饲料,喂饱之后生成爱心鸡蛋,集齐五颗就可以捐赠给一个公益项目,比如盲童、贫困学生、有疾病的孩子。
另一款是蚂蚁森林,通过倡导绿色出行或与减少碳排放量行为相关的线上支付产生能量,用不同的能量可以兑换不同种类的虚拟树木,并由公益组织在荒漠地区对应种下一棵实体树。
这种予爱心于娱乐的方式,让人接受程度非常高。
愉悦了自己,锻炼了身体,还福及大众。
通过这两款游戏,也发现了很多人有趣的一面。
小鸡饿了,会跑到别的庄园去偷吃饲料,庄园的主人发现了,有三种处理方式:
一直让小鸡吃;让小鸡回去;将小鸡揍一顿赶回去。
也许99.99%的人都会采用最后一种。
因为前两种,被小鸡吃掉的饲料是拿不回来的,最后一种打一顿,可以拿回饲料。
无可厚非,游戏有这样的设置,增加了趣味性。
有趣的是,还试探出了趣味性以外的很多东西。
每天,有多少人设好闹铃,候着时间,手指一刻不停地点着屏幕,就为了自己的能量不被人偷走;
偷了别人的能量内心雀跃,沾沾自喜;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能量被偷后悔不已,用积分换屏障保护自己的能量;
还有的因为前一天走了很多路不知什么原因未产生能量而郁闷不已。
有的人把游戏很当回事,一定要争个输赢,是我的就不能是你的,甚至伤了和气。
我的小鸡最常待的一个地方就是H的庄园,吃他的饲料,他从不打小鸡赶回小鸡。
大家对H的一致评价是:大度,包容。
他却说,
每天规律生活捐献走步数,慈善两次,饲料就够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Molly对别人偷她能量的态度是:
我的能量大家随便采,都是做公益,只要有人做,能量不浪费,你种树,我种树,你助人,我助人,都一样。
两位同学说出了这两款游戏的初宗,真正领会到了游戏的意义。
他们的行为体现出他们为人处事的一贯风格。
有的人把人生当游戏,有的人却在游戏中体现了人生。
05
武志红老师在他的《梦知道答案: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中讲到这样的一个实验:
舒服地坐端正,闭上眼睛,先感受一下你的身体。
放松,想象你在走一段楼梯,走近一栋房子,打开大门,进入客厅,你看到一扇更小的门,打开这扇门,进入一个房间,房间里一面镜子对着你。
从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一般来说,我们从镜子里看到的,正是自己,或者说,是自己的镜像自我。
这个练习的哲学依据,来自一个简单的说法:
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须从镜子里看到自己。
在这个练习中,若你有感觉,会直接从镜子里看到你潜意识中关于你自己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你意识不到但又无比重要的。
根据这个道理,镜子中呈现的东西,常常会吓到我们。
而微信也是这样的一面镜子。
不要以为虚拟的空间可以不管不顾的自我展示。
虚拟的空间是一个比现实更大的社会环境,无论你是群主还是群众,你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打着你的烙印,都是你内心世界的反映和折射。
也许,有的人掩藏得很好,潜水很深。
但,日久必然见人心,在这个空间里,这句话更加适用,甚至不用日久。
了解你的人也许会包容你,但如果因此而无所谓,滥用别人的善良,滥用别人的信任,挥霍着自己的无知,无视共同的认知,最终只会索然无味。
面对面时也许无法避免这种情况,但在虚拟空间别人对你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
你美好,阳光,自然会吸引和你能量相当的人;
你自私,虚伪,再远的距离也产生不了美感了。
能量场相近的人才可以兼容,能量场相斥的人,自然无法融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微信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含义.
道不同,我干嘛还要niao你。
照照微信这面镜子,看一看,是妖怪还是仙女儿?
希望不要被自己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