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买了好久,在刚工作的时候就已经翻看了一遍,理论相对基础一些,但是随着这几年工作的深入,对交互设计的认识的深度又有不一样的认知和见解,现在再拿来看,又看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和体会,这次翻看的同时也会写一写自己现在的理解,可能多年以后回头来看又是不一样的感觉。
1. 关注可用性的范围,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可用性(usability)在交互设计的工作中式很重要很基础的一环,在之前的交互设计工作中,我们也经常用可用性测试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习惯以及是否易用;引用书中翻译的可用性的定义:指个体通过“利用”任何研究、改进或设计的对象来完成某个任务或实现更大目标的能力,这些对象甚至包括一些不涉及门把手或网页之类的具体服务.( 图灵交互设计系列丛书应该算是国内出版的最早的,因为本书是翻译过来的,很多语句读起来都很拗口,个人感觉翻译的其实并不是太好)。仔细品读作者的对可用性的定义及其举得一些例子发现,其实并不单单针对互联网产品,还有工业产品、服务、体验等,而且其可用性也强调了在特定时段针对用户特定需求,产品的可用性也会不一样。例如一辆敞篷的跑车,在不同的时期其可用性显现就不同;晴天时候,敞篷跑车炫酷务必,可是雨天的时候,就未必那么实用了。
2. 关注可用性的不同阶段,深入应用到交互设计中
在交互设计的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经常把产品分为三个阶段(层次):能用、易用、好用。 能用就是某个产品满足了用户对其的基本要求,例如笔能够写字,电热水壶能够烧水;易用就是某个产品在满足用户对其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上升了一个层次,用户方便使用;例如一根书写流畅的笔,一个操作方便的电热水壶,可以理解为在某个产品上面添加了易用性的形容词。好用就是更高的一个层次,引用文中所述就是赋予了产品的心理属性,满足了某些用户的某方面的心理预期。例如一直充满设计感的书写流畅的笔,一个超级省电的操作方便的电热水壶。可用性就体现在后两个阶段,也是可用性包含的两个要素。引用阿兰库伯所说的一句话:“当你听到“有人可能需要它”时,你将会听到一个非常糟糕的设计方案。”我们要把有人可能需要,变为它满足了什么人的需要,这样设计才能是一个满足可用性的设计。
3. 用可用性的方式思考问题
在生活中要用可用性的方式来思考看待问题,在去餐馆时,为什么总有服务员上错菜怎么能够避免;在逛超市的时候为什么买单的队伍总是那么长,怎么提高买单的速度等。当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根本目的;发现问题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从各个方面的可能性因素来分析、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提出问题,把自己变成一个抱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