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问 :老师:小朋友在家爱发脾气爱打人,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是,我该怎么办?
妈妈您好,感谢信任!
孩子打人,特别是当我们看到自己家孩子,在外面打了别的小朋友,作为家长总会感到特别过意不去。接着呢,就想着要怎么好好“教育”孩子,看看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孩子以后不再打人了。
相信各位爸爸妈妈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似乎都不怎么奏效。
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合理吗?
强烈的情绪,往往来自不合理的信念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首先 爸爸妈妈需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对于“小朋友打人”这个事件,为什么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会感到如此困惑与生气呢?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有着这样的“理想画面”“理想场景”:小朋友们和睦,友好地在一起玩,动作轻柔,排队讲秩序,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人一起玩……
那么大家好好想一下,这样按部就班的场景,现实吗?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合理吗?正是这些不太合理的期待、预期,造成了有些家长出现了不太合理的情绪,甚至是对孩子火冒三丈。
说到底:爸爸妈妈需要多了解一些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知道哪些是孩子符合心理发展特点的行为,孩子这些行为的背后,究竟原因是什么,孩子的目的又是什么?
尝试各种方法,为何都不奏效?
解决问题,需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在没有搞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前,盲目的“教育”是无效的,孩子不是电灯开关,我们不能试图“啪”地一下就能把他们的这些行为给关掉。
我们在想要解决“孩子打人”问题之前,先要搞明白 孩子“打人”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孩子打人的目的和原因:
1. 孩子想要表达自己
对于还不怎么会说话的孩子,他们常常用“打人”来 吸引大人的关注。
其实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嗨,爸爸你不要看电脑了,你看看我!嗨,妈妈我要的是这个东西,不是那个!”
有时候孩子也会通过拍打来 发泄自己的情绪。
特别是孩子到了2岁左右,就进入了 人生的第一"叛逆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小主意、小想法。但他们还不太会说话,不能很好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大人有时容易“会错意”,大家想象一下,“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会不会感到很憋屈,都快要抓狂了呢?
2. 孩子想要进行社会交往
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之间呢,有时他们是 通过一些肢体接触来交往 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对于“拍打”的定义和我们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更多带有游戏的成分,并没有太多“吃亏”不“吃亏”的想法。
曾经有位妈妈向我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她两岁的女儿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拍了她女儿一巴掌,小女孩刚开始没什么反应,等到这位妈妈开始大呼小叫:啊呀,你怎么能打人呢?!小女孩这才“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这位妈妈感到很困惑,似乎女儿是因为自己大叫才哭的。
其实,往往造成孩子大哭的原因,更多的是家长的强烈情绪。建议家长朋友们,用崭新的视角去看待孩子之间“拍拍打打”的行为,不要让我们过于主观的想法去给孩子的行为随便“贴上标签”,这样反而容易让孩子的这种行为固化下来。我们可以在一旁观察,如果情况并不太严重,这些行为也并没有影响到孩子情绪,我们就不要去打扰。
那么,被拍打的家长可能会担心,自己孩子现在不反击,以后会不会“容易被欺负”,那么其实这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只要能在日常教养过程中,教会孩子界限区分,那么等孩子长大,如果遇到触及自己底线的事,就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
只有在孩子情绪有变化,说明这个事情对TA来说有影响的情况下。当孩子向父母讲述事件并求助的时候,我们才需要陪伴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社会交往方式。作为父母,是否介入、何时介入、怎样介入,里面都是有学问的,不过,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是任何一种解决策略的前提。
纠正“打人”行为,需科学引导
这么说来,我们就不用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了吗?
当然不是,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各位家长朋友们能够更加了解“孩子打人”这件事情,看清这件事情,能够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与评价。只有在情绪平和,淡定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引导孩子,帮助到孩子。
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1. 坏榜样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能够如此温和懂事,那么吴老师会建议你们去看一看那些孩子的家长:家长的行为是如何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情绪状态又是如何的。
特别是大人坏的演示、坏的榜样,比如:大人之间本身就有家庭暴力,或是经常打孩子,这对孩子是一个非常坏的榜样。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如果大人说一套做一套,那孩子必定学会大人做的那一套,完全不理会大人“说教”的内容,所以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copy版。
2. 不恰当的“鼓励”
另外,如果孩子偶尔的打人行为,被大人相互之间津津乐道的谈论,这无形之间都会强化孩子的“打人”行为,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不太受到大人情感关注的孩子。孩子会觉得:誒?好有趣哦,我一打人,大人们就那么起劲那么关注我,那我以后想要大人关注我,我就打人。
引导孩子的方法
1. 多用心陪伴
特别对于还没有上幼儿园的,3岁以内的孩子,父母要多用心陪伴,给他们安全感,多多细心体察孩子的需要;还可以设法帮他们把情绪内化到游戏中去。
2. 多做正确示范
对于孩子的“打人”行为:
1. 制止的时候简洁扼要,反应不要很大
2. 让孩子了解打人之后,对方难过、伤心、不愉快”的感受
3. 在发生冲突之后,让孩子旁观自己向对方家长道歉,让孩子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
重要的是:花更多的精力在示范给孩子正确的方式方法上。请注意是示范,而不是说教。要用行动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大家能够接受的,友好的方式。
比如:孩子打了自己,可以对孩子说:你这样拍打妈妈,妈妈觉得很疼,妈妈很不开心,如果你想要喊妈妈,你可以像这样,拉拉妈妈的手,摸摸妈妈的背,这样妈妈会感觉比较舒服。
3. 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随着孩子心理发展不断地成熟,他们需要有一些自己的选择和想法,如果一味地拒绝孩子,想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会造成孩子情绪上、心理上很大的挫败感,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将来能够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建议:只要不是“危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环境”的事情,多多倾听、尊重孩子的想法与选择,那么他们会更愿意在另一些事情上做出一些“妥协”,脾气也会变得好很多。
希望爸爸妈妈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能够 多多带着好奇,深入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思,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