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掂完美型上司

2009-05-29 

事业成功者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先做人后做事。罗斯福总统也曾将成功的公式归结为“与人相处” 。

事业成功者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先做人后做事。罗斯福总统也曾将成功的公式归结为“与人相处” 。

  张晋在2006年6月担任台超塑料公司IT部主管,2007年12月因为业绩突出,绩效考核成绩优秀,于是公司决定将其提升到IT部担任部长。职位的提升意味着公司的认可,张晋自然是喜气洋洋,可上任没有多久,他就愁眉不展起来,甚至考虑离开台塑公司。

  原来以前张晋做IT主管,他的部长总是抓大放小,很尊重他的管理方式。现在的直属副总裁李总却对他的部门管理事无巨细详细过问,对他的管理方式诸多挑剔,这样的情况多了,张晋很是郁闷。他认为李总不太懂信息化,还在不断地找他麻烦。张晋觉得李总是针对自己,随后与上司不断发生摩擦,造成双方关系异常紧张。

  张晋开始犹豫走还是留的时候,想到情商很高的老朋友安邑,他也许能帮忙支招,度过眼前的职场危机。安邑仔细地听张晋述说冲突事情的原委,详细地询问了相关情况,然后很老道地帮张晋分析起来:“其实你们李总是典型的完美型人格,完美型人格的人希望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希望自己或这个世界都更完美,他们时刻反省自己是否犯错,也会及时纠正别人的错。不纠正别人的错误,他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安邑看着听得入神的张晋接着说:“这种人格的人在日常管理中对于各类事情总是要求很高,同时也希望他的下属能像他一样,凡事都要系统性思考,不允许有丝毫的瑕疵,尤其是你刚升任IT部部长,他的要求就会更加严格。而你属于力量型的人,在工作中偏重依靠自己努力,本着尽量不给上司找麻烦的原则,不把难题交给上司,很多问题都自己想办法去协调解决,但这样做的结果却会使上司不了解其工作的难度,甚至被轻视。

  你自认为已经很努力地认真工作,但是却很少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不去关心你的上司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抱着“公理自在人心”的心理和“不做亏心事”的心态,认为自己按照过去的思维去安排工作比较有实战意义,这样你们必然会产生很多矛盾。

  只有摆正心态不要太介意他的批评,要知道挑刺只是他的习惯而已。同时要不断分析上司的批评,确有道理的还是应该照办,至于无理要求可适当采取拖延战术“冷处理”,拖得时间长了他也没有精力再纠缠这些细枝末节。”安邑尽可能地给老朋友传授锦囊妙计。

  张晋过后进行了深刻反省,自己确实很少进行换位思考,身为部下,虽然自己不能在日常工作中与自己的上司勤沟通,但是也应该处理好与李总之间的关系,与李总的关系处成现在的样子自己确实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虽然理论上知道冲突的原因,但是自己的性格与李总的性格冲突,换位思考说起来容易。但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做到的。作为IT部长的张晋面对李总的挑剔,如何不被他弄得神经兮兮?是在这个外表光鲜的职位上继续“受罪”,还是一走了之?(AMT Consulting提供,田心改写)

  “搞定”自己的上司 (冯欣 东宇房地产公司 综合管理部部长)

  首先,可以套用一句话:张晋在挑剔的上司那儿获得的“感受和情感是正常的”,一个人如果没让自己成为老板,而靠打工谋生,那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不止一个上司。能否“搞定”自己的上司,在挑剔中成长,也就不仅仅是人品和性格问题,而是标志他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行为是否得当,是否“能够充分了解组织架构并具影响力,建立内外部关系以实现绩效”的问题。在同样的环境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工作顺利,屡获提升,而另一些人虽然工作努力,专业水平很高,却总是在原地踏步。克莱斯勒公司总裁艾科卡对此有一句总结:“他们比我聪明,也比我努力,惟一欠缺的是沟通”。

  事业成功者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先做人后做事。罗斯福总统也曾将成功的公式归结为“与人相处”

  张晋业绩突出,绩效考核成绩优秀,被公司提升到IT部长职务,无疑他做到了成为一个优秀的主管。然而职务的提升,意味着直接报告工作的领导已经改变,新上司的领导作风与习惯完全可能是另类的,如果他喜欢这个工作,又无法选择自己的上司,那么首先应当坦然地接受新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重塑下属的形象。领导者—成员理论告诉我们,上司们一般都倾向于态度、性格与自己类似的人。这一类人往往得到的机会更多,满意度和评价也更好,当然他们的离职率就更低。当张晋遭遇新上司的时候,这个无形的圈子已经存在,他应当能够做到在承担更大责任、压力的同时学会与新上司相处的艺术。

  了解完美性格取向的上司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交往频率对建立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了解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不要老是讲过去如何,人是千差万别的,职业发展层次只能是越来越高,固守开裆裤时代的思维,只会让自己一再蒙羞。只有用心去熟悉新上司的心理特征,进行正常的心理沟通,才能学会站在上司的立场去体会他的感受,让上司站在你的立场来理解你。学会在任何时候告诉自己尊重上司,也让上司在任何时候都尊重你。

  脚踏实地的做人

  好的下属要关心和体谅上司,要学会换位思考,遇事要站在上司的角度去理解上级,怀有宽容和支持之心。关键时刻要做到替上司分忧解难,甚至承担可能不完全是你的责任。最重要的是不能自持过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盲目地认为上司不如自己,要知道他既然能做你的上级,必然有你所不及的能力,与其盲目自信,不如向上级好好学习。

  尊重上司的职权

  能力型的张晋,在工作中偏重依靠自己努力,本着尽量不给上司找麻烦的原则,不把难题交给上司,很多问题都自己想办法去协调解决,但这样做的结果却会使上司不了解其工作的难度,甚至被轻视。好的下属要关心上司对分管业务范围细节的关注程度,及对过程要求控制的程度。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越是专业性很强、很困难的工作,越应当带着解决方案和上司商讨解决困难的方法,最好能从专业的角度提供二种以上的解决方案,供上司选择。须知上司对工作中的难度和出现的频率了解得越清楚,对张晋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工作技巧的认识就越全面。

  同时在IT项目实施中重要的阶段,更要主动为上司反馈信息,以便其了解进程、掌握结果,不断增加信任感。工作中一定要避免与上级发生正面冲突,尤其在公开场合,必须与上司保持一致。这并不是说当下属的要像仆人一样言听计从,而是应当形成与上司之间的心理默契,追求一种共同负责的职业精神。如果上司了解到无论自己在不在,张晋都会立即对交办的任务采取行动、充满热情、圆满完成,自然会得出张晋执行力很强的结论,上下级达成一致。

  把握自己的职业目标

  人在职场的张晋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应当高于组织的任务,哈佛大学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表明: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通过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 3%有长期清晰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顶尖人物,成为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的人,25年后,都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 60%的目标模糊者,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是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抱怨他人和社会。

  张晋已经不乏知识技能、职业机遇,但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主观因素,即用什么样的态度进行工作,它会影响到张晋的行为,进而决定着职业成功。工作态度的重要性,至少是知识技能的两倍。而且职位愈高,影响就愈大。上司完美主义的要求如果有益于职业态度的培养,那就应当借助它到达职业目标。

  快乐并工作着

  爱因斯坦说过:“人生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热心。”在职场中,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实际创造的价值,一个人价值的真正落脚点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工作上。所以,张晋今后还是要用业绩来说话,才能让自己和上司都快乐。

  主动工作

  事实上,很多人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自己只是替上司打工。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容易成为天天按部就班工作、缺乏活力的人。成功的人士都是在为自己工作,他们是为提高自身人力资本,提高自己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工作的。

  主动工作应当做到主动熟悉工作环境,主动弄清并改进工作流程,主动计划好工作,主动为上司分忧解难,主动与同事搞好关系,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等等。相对于外界因素,人对自己的可控性最强,要想有一个辉煌的职业前景,就不要仅仅为薪水而工作,不依靠说而通过做来证明自己,让主动成为生活的习惯,让主动成为工作的准则,使掌控自己成为一份难得的快乐。

  追求效率

  效率的关键在于懂得良好的时间管理。在工作过程中,完美主义者要求自己合理分配时间,做事明确目标,制定详尽的计划,设定具体的期限,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有效规划不拖沓,不让事情牵着鼻子走,并善于总结记录,从而掌控自己的每一天。张晋要清楚自己的新的定位和职责,知道哪些该及时报告,哪些要自己独立作决定;要结果导向,为自己设立目标,信守承诺。承担责任,注重质量、速度,做到无需督促;要提审自己的学习能力,自愿坚持学习并学以致用。要有承受压力的能力,坚韧不拔,积极获取一切资源、支持和信息;要有适应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风格来适应不同上司及团队的需要。

  关注细节

  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不能因为是小事而敷衍了事或轻视懈怠。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往往取决于是否能够日复一日地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忽视小事的人总会丧失很多机会,机会有时就在某个拐角处,不声不响的等着有准备的人。关注细节就要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忍得住平凡,耐得住寂寞,把日常工作做好。当细节升级为不平凡的时候,职业的辉煌也就到来了。

  持续学习

  不管从事哪行哪业,不懂得提升知识和能力的人是可悲的。一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在职场中,学习不是一天两天或一个阶段的事,因为专业能力并非是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区别的首要因素,专业能力只是一种基本要求,是否能完成好工作,则由更多专业能力之外的诸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来决定。

  重要的是结果

  张晋现在要做的是,首先改变态度,不要对新上司的挑剔产生敌对情绪,不妨把他的观点、意见看成多元方程的其他几个解。尽最大努力完成新上司交办的每一项任务,扭转新上司对自己的印象。找机会和新上司面谈,消除彼此可能的误会。如果没有长谈的机会,也可以写信。在表述自己意见时,请尽量使用客观的数据和事例,并适当表达现在两人的关系给个人和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跳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其实大家都明白:如果主观上愿意去做一件事情,就能为它找出千万种方法;如果不愿意,也会找出千万条借口。所以,一味追求喜欢做的事情不如喜欢正在做的事情,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选择了这一岗位,至少要尝试先接受它的全部,而不能仅仅只是享受它带给你的益处和快乐,在换工作之前不妨先换换视角。当然如果张晋爱挑剔的上司是个“遇到难题就授权,该做决定就放权”的官僚主义,那就一定赶快下决心离开他,跟着他就会毁了自己。


  沟通和妥协永远是重要的 (安宇 北京市第二医院 副院长)

  职场中的上下级关系好比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是需要经营和建设的。实际上,在自由婚姻时代,夫妻关系建立前尚有较大的双向选择余地,而上下级关系比之反而有所不如,因而后者经营的必要性更大。

  无需经营的夫妻关系和上下级关系有没有?当然可能有。正像夫妻中的一见钟情并不鲜见,职场上下级关系天然融洽者也大可找到,但相对于更多的这类关系,这种“一见钟情”和“天然融洽”恐怕大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说案例中作为IT主管的张晋与原IT部长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是一种天然融洽的话(其实未必如此),那只能说张晋管理生涯中的第一步是幸运的。

  第一步的幸运已属少见,期望以后的每一步都如此好运,那就有点不现实了。照这个逻辑推下来,假若张晋因不能适应上司的管理方式而离开的话,那他在另一个公司遇到“李总”的机会还是会比遇到“天然融洽”的上司的机会大得多。果真如此,他是不是继续选择离开呢?可见,离开只是逃避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一走”或能“逃之”,而无法“了之”,“逃之”真正逃得开的可能性还很小。其实,问题并没有严重到无法解决,只要我们有了解决问题的心态,不用“一走”照样能“了之”。

  探根寻源,张晋的不适应来源于两个上司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一个是肯于放手,让下属“自由”发挥;一个是事必躬亲,对下属工作诸多过问。两种管理方式很难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有效,在另一些条件下,又都可能无效。从案例提供的材料看,张晋因为在IT主管的位置上做得出色而升职为IT部部长,说明他是个能力得到肯定的人,但这种肯定只是基于其在IT主管位置上的工作,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其能力到底如何,是不是让上司放心,尚未得到检验。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对其工作过问得多一些我觉得无可厚非。上司的位置责任所在,“不太懂信息化”并不能成为其对下属工作不闻不问的理由;相反,正是因为“不太懂”,对下属的工作缺乏掌控感,才更会使其过问得更多。

  再来想一想为什么过去作为IT主管的张晋能够得到当时的IT部长的放权,很可能恰恰源于IT部长对下属的工作很内行,所以尽在掌控,无需过问过多。这样看来,副总裁对张晋的“挑剔”倒真不是蓄意找茬,也未必是性格的原因。张晋和安邑对于“冲突的原因”的分析恐怕未必百分百中的。话说回来,纵然事出有因,张晋的“不爽”是客观存在的,怎么解决呢?

  不管怎么说,出于完美主义性格也好,出于位置责任感也好,上司对下属的工作过问得过多是上司对下属不放心的表现,是对下属缺乏掌控感和安全感。下属要想不被上司“干扰”过多,惟一的解决途径也就是想方设法增加上司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方法可以用一个词概括:沟通,由于是在给张晋出谋划策,此处的沟通更多意义上是指张晋向上司的沟通,也就是想方设法让上司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只有对我们的工作了解了,对我们的工作方法理解了,他才可能真正放心,放心了才能放手。具体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多请示,多汇报,勇于表现,善于表现。

  “请示、汇报”针对的是让上司了解我们的工作。主动把信息都告诉上司,上司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勇于表现,善于表现”是让上司了解自己工作的风格。把自己的工作思路清晰地展示给上司,把这种工作方法带来的效益展示给上司,他对你的工作方法还能有什么质疑呢?

  具体操作上有几点需要注意:

  工作要早作为

  早作为就是要主动思考。在上司之前形成系统的工作思路并把他汇报给上司,以相对充分的信息和自己的思路影响上司对工作的判断和筹划。如果等到上司过问时,自己还对工作很茫然,那么就是“逼着”上司基于自己的信息掌握和知识结构自己找思路,想办法,然后再把它强加于你。

  要是上司是个“外行”,或者掌握的信息不充分,那他强加于你的这个思路和方法在你看来可能就是一种不必要的干扰甚至是干涉。按照他的思路办吧,可能不利于工作,至少不符合你做工作的习惯,你不会甘心;不按照他的思路办吧,他必然会对你产生看法,这自然就产生了“挑剔”。最好别去设想上司具体的思路形成之后你再去修正和改变它。要知道,思维有惯性,想法有生命力。一旦某种思维和想法产生,要改变它,你需要提供的信息和依据要多得多,耗费的努力也要大得多,还不一定有效果。

  工作进度随时汇报

  上司只有对我们和对我们的工作随时掌控,才会有安全感。我们把工作进展的相关信息定时主动向领导汇报,就省却了他的主动过问,也帮他避免了“外行”的尴尬,他和你纠缠于技术细节争执不清的情况也就减少很多。上司其实未必是想过问某些技术细节,但你“逼”着他主动过问,就必然会涉及一些技术细节,这会让他很累,有时甚至会影响他对宏观的把控。主动汇报,让彼此相安于自身的职责,自然可省去很多冲突。

  要能够妥协

  上下级思路相左是经常存在的。一个办法是前面所说,在上司思路形成之前让我们的思路抢先占领上司的头脑,另一个办法就是妥协。工作中想法和思路有差异很正常,因为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信息掌握、知识结构和所处位置对事物进行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一项大家都责任相系的工作,其工作方案必须要获得大家共同的认可。

  在思路形成之前运用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有助于方案更快地达成一致,但也不能执迷地认为“我已经为对方考虑过了,对方就一定要按我说的来。”只有你真正坐在某个位置上,你才能真正获得这个出发点。

  笔者是个医生,医务工作者经常被教育要“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我们在工作中也努力地身体力行,也得到了病患一定程度的认可,也自以为做得很不错了,但不止一位前辈医者告诉我们,只有自己真成了病人之后,才真正体会了“患者”是怎么回事,是怎样一种心态。笔者曾经真正做过病人家属,对比了之前对病人家属的所谓“设身处地”的想象,感到确实如此:屁股坐在哪儿,脑袋才能真正想到哪儿。说这个例子的目的只是想强调,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沟通和妥协永远是重要的。在不断沟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有一天发现双方总能想到一块儿,无需妥协的形式就达到了妥协的效果,是之谓“适应”,这个过程就是彼此关系的经营和建设过程。上下级关系、夫妻关系,乃至各种关系莫不如此。

  所以建议张晋在决定走之前,不妨先试着和上司沟通一下。要放松心态,才不会“神经兮兮”。如果试过之后,发现双方真是性格上不相容,到那时 “协议离婚”倒也未尝不可。

  安全度过磨合期(蔡镇荣 中国建行福建宁德分行信息技术管理部经理)

  张晋大可不必一走了之。我认为张晋现在正处于新旧交接磨合期中,正如一部新车必须要安然度过磨合期之后才能顺利运转一样,张晋也必须经过这层考验,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能否顺利度过磨合期,是企业留住人才、员工融入公司的一个必然过程。像张晋这样既有一定的工作和管理经验,又处于年富力强之际,最容易在此时萌生去意。企业辛辛苦苦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精英,到头来很可能落得为人做嫁衣的地步。

  作为张晋,虽然已有去意,但我不建议他离开,毕竟这是个他为之奋斗多年而且得到领导认可、走上中层管理岗位的企业。那么,既然选择不离开,又要和新的领导融洽合作,张晋该怎么做呢?我认为,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调整心态度过磨合期

走上新的岗位,从事与以前不同的工作,这时候必然有一个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的时期,对每件事、每句话可能都很敏感,领导批评了、同事言重了,都会让他觉得不安,甚至产生焦虑心理。这时张晋应该合理调整心态,以新员工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遇事多问问老同事,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适应新领导的管理方式

  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管理风格,有的抓大放小,有的大小齐抓,有的不耻下问。就性格而言,有的直率,有的婉转,有的随和。这些不同的风格,决定员工要在工作中逐渐适应,而不是觉得领导不近人情,和我过不去。

  实际上,李总未必就是完美型的人格,只是张晋可能不适应他的管理方式,就张晋原先做主管时,他的部长属于抓大放小型的领导风格。在这种领导手下做事,张晋比较放得开,自己的主张和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但遇到李总,事无巨细皆过问,张晋这时比较痛苦,因为必须要适应李总的管理方式。实际上,即使张晋仍在台超塑料公司担任IT部主管,他也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领导他的不可能永远是同一类人。

  适应新的岗位和职责

  张晋从基层单位走到总部担任中层领导,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不能再以原先的思路来工作。以前,他只是一个公司的IT部主管任务单纯,做好份内事即可。现在不同了,他必须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问题,对一件事情必须做出全局的均衡考虑,因而,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相应地,领导对他的要求更高,期望更高。张晋要以新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能满足于完成本职工作。他可虚心向部门老员工请教,尽快熟悉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业务分工,为开始新的任务作好准备。

  多请示,多汇报

  请示汇报是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张晋遇到李总这样的领导,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李总经常批评、指示,可以无形当中提高张晋的管理水平。张晋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应该主动多请示,遇大事请领导拿主意,小事完成后及时总结汇报,一方面既是尊重李总,另一方面也是不断了解领导心理活动的一个过程。俗话说,伸手不打笑面人。即便李总对此不以为然,但时间久了,随着沟通的深入,李总至少对张晋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处事有较深刻的了解,也就不会随意批评指责,找他麻烦了,甚至有可能在逐渐信任的基础上,抓大放小,鼓励张晋一展身手。

  换位思考

  正如文中安邑所说,张晋没有站在李总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工作原则固然需要坚持立场,但也需要换位思考。张晋可以想想,假如我是李总,我分管了那么多个部门,当然希望每个都做得很出色。但实际上,为什么其他几个都做得很好,我批评少些,是他们能力强还是张晋能力不足?很可能是张晋刚走上这个位置,业务不是很熟,工作难免有疏漏,要求严些,批评多些,这也是为他好。张晋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出发,相信他会对李总很感激的,而不是认为李总不懂信息化,不断找他麻烦。即便李总不是很懂信息化,但是毕竟位高权重、经验丰富,更善于从全局的角度来指导工作,因此,严厉也是正常的,是对张晋有帮助的。毕竟,没人希望自己分管的部门战斗力不强,老是授人以话柄。

  学会放松心情

  工作是辛苦的,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没人奢望自己的事业一帆风顺、毫无羁绊,但真正遇到不快之事,一味指责他人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工作之余,张晋必须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情,找人倾诉,经常邀三五好友远足踏青,寄情于山水之间,谈谈人生乐趣,诉诉工作苦闷。

  这种方式,一方面回避了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大家的交谈,能了解到每个人其实都很不容易,也可从中学到他人的应对技巧。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那我们不妨多想想剩下的一二,就会发现,其实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何必为区区小事斤斤计较?

  笔者曾经也遇到过张晋的困惑,经历过角色的变化、领导的变更,实际上领导风格的不同,确实在短期内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感觉工作好象不如原来顺畅,花在沟通请示上的时间更多了,但是,长期来看,适应各种不同的领导风格,本身就是自己职场长进的一个标志。

懒老公和勤上司

周末,MSN上遇到女友,她不断阐述并举证自己的老公有多懒。

    “能坐着决不站着,简直就是一滩泥,走哪儿堆哪儿。”“床上一堆东西,他可好,扒拉个窝儿就躺下了。”“碗堆在那儿,永远都说,明天洗好吗?”

    其实,拨开“懒”背后的面纱,这位老公绝对是个智慧之徒。一次我们几个争得相持不下,正在玩游戏的他,突然蹦出一句,举重若轻,大家心服口服。

    ──懒,只是他的一种生存智慧。我还听到另一个极端。

    朋友唠叨,受不了了,上司太勤快太周到了。

    比如一个项目,他会给你一个方案计划。光这个计划,就有上万字,包括该去找哪些企业,考察哪些方面,注意事项,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如果出了意外,备选人有哪些,甚至地图,都给你画得好好的。

    “他什么都编好程,我们只是运行而已。”“没一点自我价值感,又不好改变他的指示,郁闷啊!”

    ──勤,成了下属抱怨他的理由。

    那么现在,做一个选择题,你愿意做“懒老公”还是“勤上司”?

    相信多数人会选择前者,不出力又讨了好,何乐而不为呢?

    生物学家曾经对蚂蚁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

    他们对3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这少数蚂蚁被称做“懒蚂蚁”。

    可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标记,并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懒蚂蚁”却“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自己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

    生活中也一样,有人看似勤勉不已,实际上内心毫无章法;有人则看似游手好闲,其实早已运筹帷幄。

    很多时候,懒于做事的人,才更能勤于思考。如果终日被繁杂的事务缠身,可能也没了思考的兴致与灵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业务高精尖的人往往是家务上的低能儿,家务上的能手则常常在事业上交白卷;动手能力强且事事周全的人成了秘书,执行能力差却灵感迭出的人成了领导。

    一个忙得昏头昏脑的人,八成是个不会动脑的人;一个任何时候都事必躬亲的人,一定难以取得很大的成功;一个不会抓大放小的人,通常很难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

    没错儿,这个世界,的确需要任劳任怨的人,不过,更缺乏懂得偷懒的闲人。“懒”和“勤”总是相辅相成,没有“勤”,“懒”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根基,可是,没有“懒”,“勤”也可能迷失方向,失去头绪,甚至越勤越乱,越勤越危险。

    其实很多团队中,都有类似于“懒蚂蚁”的员工存在,他们平时看起来非常悠闲,每周用在工作上的时间似乎很短,但领导却对他们赞赏有加;当然,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勤蚂蚁”,他们看起来兢兢业业,从不迟到早退,做什么事都搞得声势很大,实际上却尸位素餐,拿得出手的东西没多少。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去做“懒蚂蚁”。

    想做“懒蚂蚁”也是需要通行证的,比如勤于思考,擅长充电,愿意观察分析,寻找新的突破口,能够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方案等。

    那天听到一个对话,也是关于懒的,“知道他有多懒吗?瓶子倒了都不弯腰扶起来。”

    “嗯,做大事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