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次看到“电车学”哲学问题,是在上本科看哈佛大学哲学公开课视频《公正》时。视频中麦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不断地给出选择场景,让学生来回答,里面有的有需要“胖子”的参与,有的并没有胖子……总之问题最终指向一个问题:生命的价值。学生们各抒己见,里面不乏有一些独特见解。
为了表明我对“公正”的立场,我不做选择
第二次思考这个问题,是看奇葩说《贾玲该不该“死”》讨论杀一救百与必要之恶的问题。选手给出了很多“奇葩”见解,有的听起来过于极端,有的听起来过于优柔,但都没有给我一种“定论”感。除了蔡康永最后的总结陈词。
人最基本的底线是要守住那个不作为。
这一次《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让我再一次想起了这个关于“胖子”的哲学问题。如果看过桑德尔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肯定会记住那些被哲学家不断改编的故事,包括这些故事背后关于“公平公正”的认知思考。
这一次“胖子”成了绝对主角,拷问我什么是正确的选择。这一次我的态度是
只要是人做决定,都有主观性。
02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这作为一个哲学话题没有所谓正确的答案,只有“我以为是”的观点,为什么?
因为只要是人做出的决定,都会存在主观倾向——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会最终左右决定的形成。
我们可以设想下以下的情景:
为了救更多的人,需要决定是否杀死这个胖子,然后你综合考虑之后,发现也许动手是更合理的选择。正当你要把胖子推下去的时候,胖子转头了,然后你一眼认出了他,原来这是你多年未见,感情深厚的朋友,你还会动手吗?
我们可以去用心听不同人说话,会发现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口头禅:
我以为,我认为,我觉得……
有人也会反驳:
你以为的你以为就是你以为吗?
在我们的认知中,我以为的我以为就是我以为,你不是我,你无法反驳。任何人的想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三观不同,情感不同。
这时候又有人反驳:
这难道不是自私的表现吗?
任何人都不能过于自我。“要求人人为己”,这种想法明显不被社会大众认可。按照这种说法,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准则和规定,这也许就是法律法规的来源。
03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如果这时候,能有一个机器人帮我们选择和判断,也许我宁可听从这种硬邦邦没有感情的器件,至少它会根据各种指标对两种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给出效益更高的那个答案。
但机器人往往也是人类来设定的指标,谁又能保证这种指标具有权威性。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一种理想条件下审视这样一个关于道德的哲学问题,也没有已成形的法律法规告诉我如何在这样两难的状况下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因为没有人说过:生命可以计算和衡量。
生命是无价的,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更没有数量差别。
于是我又陷入了选择的困局中,最终我的想法是:尊重本心。凭借第一时间的反应和直觉给出一个决定:选择作为,那就要迅速,要知道,这个时候,时间也是关键因素,还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选择不作为,那就要问心无愧。
无论最终选择什么,我希望任何答案的初衷都来源于:尊重和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