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有位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是富人为穷人服务,还是穷人为富人服务?”
我那时候看问题其实是比较单一肤浅的,再加上从小受的教育是“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理所当然觉得富人花钱,购买穷人的服务,当然是穷人为富人服务的。
但不知那天怎么就突然灵机一动,觉得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我想了想跟那位朋友说:“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穷人为富人服务,但本质上可能是富人为穷人服务。因为很多超级富豪创造的社会价值,他们自己一辈子都用不完,最后还是留给了社会。”
现在想想,虽然当时考虑得不够全面,但这个观点我现在仍然觉得是说得通的。
马云虽然依靠阿里巴巴吸金无数,但他的创业过程也是无比的艰辛,且,他一辈子就是天天山珍海味又能吃多少用多少?
而我们普通人却可以轻松享受淘宝支付宝的便捷,更有无数人因此获得了就业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马首富为咱们服务了呢?
最近一部很火的韩国电影叫《寄生虫》,主要表达的就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富人和穷人,到底谁寄生于谁?
影片讲的是住在地下室的一家四口,通过蒙骗、造假、陷害等一些不太正当的手段,赶走了富人家里的司机和管家,顺利登堂入室,分别做了富豪家里的家庭老师、艺术治疗师、司机及管家。
剧中有两种比较激烈的冲突,一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在富人不经意间对穷人的歧视、嫌弃,和穷人对富人财富的妄想觊觎。
第二个比较激烈的冲突,是穷人与穷人间的,表现在这一家四口与被他们设计赶走的前管家夫妇之间的冲突。
电影的结尾,是三败俱伤。
三家人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富豪男主人的死,初看会觉得非常戏剧化,但其实是阶层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
他因为在接近前管家丈夫时,受不了他身上的味道,本能地用手掩了一下鼻子,这个动作刺激了同为底层人的司机,便被司机一刀杀了。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平时的工作接触中,司机早对男主人心生不满,积怨已深,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仇恨”。
这部戏,富人看了会很“惊心”,原来自己背后有这么多人算计。
但不是富人的我看了也不觉得爽,因为男主人虽然内心嫌弃穷人,但罪不致死,而那一家人,真的算是内心阴暗,即便普通人和他们打交道也不会愉快。
曾有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这么火,是符合了当下很多人仇富的心理,戳中了穷人的爽点,因为电影中“你看不起我我就捅死你”的剧情符合当下一些人的心理,而那个杀人的人最后居然逍遥法外,简直就是对这种行为的鼓励。
这部电影表达方式太过极端,我个人也不太赞同这种价值观。
但我觉得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却是真的愈演愈烈,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可能真的会比较麻烦。这不论对穷人或富人,都不是好事情。
很多老朋友都知道我曾经是连岳的超级粉丝,在公众号不止一次推荐过他的文章。
不过后来我取关了连岳,一方面觉得他的观念我基本都了解了,很多文章一看标题就知道他要写什么;另一方面我觉得他关于情感、家庭琐事方面的观点建议很赞,但关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其中特别是关于社会阶层的文章,感觉他戾气太重。
他觉得富人的财富是自己挣来的,穷人大都是好吃懒做导致,并不值得同情,根据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原则,不应当财富再分配。
论道理,当然没什么毛病,但从事基层救助工作多年,我更清楚很多社会问题并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来解决。
上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过,人人都会有一种心理,就是当自己没上车的时候,希望车停下来让自己上去,但当自己在车上时,就希望车门快关上,别人都不要上来。
但是真的可以这样做吗?
陆铭的《大国大城》这本书,曾把社会的不同阶层形象地比作快车道和慢车道,财富增长快的人,好比选对了快车道,而处于底层的人,仿佛处在慢车道。
快车道干净整洁,不堵车,速度快;慢车道拥堵不堪,前进速度慢。
有幸处于快车道的人,论道理是可以不管慢车道的人,但是慢车道上的人如果一直堵在那里,当他们的情绪爆发到一定程度,他们往快车道上扔垃圾、吐口水,甚至对快车道上的人打砸抢的时候,快车道上的人恐怕就没那么好的体验了。
《大国大城》这本书是我2018年看过最好的书之一,对我国未来城乡发展的规划,给出了很合理的建议。很讽刺的是这本书是连岳公众号推荐的,但是连岳先生后来说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他并不赞同。
再回到《寄生虫》这部电影,看起来一家四口甚至包括前管家夫妇都是富豪家庭的寄生虫,但离开了管家、司机、家庭老师,富豪一家的生活也很快会一团糟,从这个角度来看,富人未必不是寄生于穷人的。
所以,富人和穷人,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两个群体,谁都离不开谁。
没有了富人,社会发展可能不会这么快;但是没了穷人,富人就仿佛没了根基。而且,人的幸福感往往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没了穷人,富人失去了优越感和成就感,幸福或许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