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假如私有制经济垄断中国——国产航母下水的启示》,初看文章,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有讨论中国应该姓“公”还是姓“私”的意味。当然,作者很庆幸,咱们中国还是姓公的,不然哪有航母下水呢?这种文章似乎很有市场和读者,竟陆续在其他网站有转载,人大经济论坛也有。
本想提炼一下作者的观点,但仔细观之,作者并没有直接下结论,只是在每个观点最后提出反问。何谓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也。那我今天也用几句反问来反驳作者的观点。
反驳一:首艘航母是公有制产物?
作者首先提出航母是国营造船厂制造出来的,“以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是一个公有制的产物”。就作者的此观点,我不敢苟同。中国虽未公布航母由谁所造,但据网上流传,应该是大连造船厂----若果真是此企业,倒是地地道道的国有企业,百分之百的国资控股,但我想破脑袋却无法得出航母是“公有制产物”的推论。为何?航母中数以亿万计的大小设备、零部件、软硬件设施由谁生产?全由根正苗红的国资生产?作者有证据表明这当中没有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参与?恕我不相信。由于公开资料很少,我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哪些民营企业有意或无意、知情或不知情地参与到航母的建造过程中,但我相信这个过程中民营经济不可或缺。
反驳二:建造首艘航母的部门大协作是靠计划经济、不讲条件不计代价?
作者提到建造航母“需要实现几百上千个部门的大协作。目前在中国。。。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之面貌”。按照作者观点,建造航母靠的是计划经济、行政命令,靠的是相关参与单位的“自觉”和“积极”。我倒想问一下作者,有什么证据证明航母的建造没有市场经济的色彩?没有市场的力量?有何证据表明建造工程的施工中、设备及零件的采购中,不需要市场化的招标,不需要市场化的采购?企业在接订单、执行订单时不考虑成本,凭的是自觉性?我想,在当今中国,这种事已经没有了吧。相反,我认为任何部门协作,都离不开市场的推动作用。
反驳三:“中国要建立独立于西方之外自成一体的工业与经济体系,只能走公有制这条路”?
且不说作者所谓“工业与经济体系”中的沉重的“体系”,单是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民营经济已经越来越出彩,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企业不光大,而且强,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而反观这些大国企,除了规模大,别的还真没有什么能说得出的亮点。再说“体系”二字,请问作者哪个工业与经济体系少了民营经济的参与?有哪个工业与经济体系是根正苗红的纯公有制?
反驳四:私企“老板们”会要挟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与社会诉求?
我不得不说作者的这个观点语调非常古怪,何为要挟呢?且不说私企老板,普通老百姓、普通公民有没有权利诉说自己的政治与社会诉求?有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喜好与期望呢?怎么就成要挟了呢?更何况,造航母这种事,决策过程似乎不需要直接参考私企老板与普通公民的意见。按照作者的语调,民营企业家似乎天然的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了,那国家还发展民营经济干何?干脆回到改革开发之前去算了。
作者或许自以为他是那位不带偏见的人,但他的文章处处对“私有经济”,对“老板们”“资本家们”带有偏见。作者的观点犀利且明确,但实在是幼稚而可笑,作者的论断没有一个是经过逻辑论证的,仅仅只有犀利而已。我在猜想作者的内心深处,究竟是一位三十岁之前的社会主义者,还是一名完美的道德骗子。我真希望是后者,那反倒是我较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