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打卡任务是:随便翻翻《如何阅读一本书》,重读一本书之后,你对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有哪些新的了解?
体会有以下三点:
1.关于阅读一本书的4个层次,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到主题阅读。
书中介绍说,4个层次是“层次”而不是“种类”的原因在于,层次是后者包括了前者,它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
作为一个成人,“基础阅读”于我们而言,就像是自然而然的天性一样。但是最近,我观察到我们家小孩,她上小学,老师要求,每天都要阅读一定时长的书籍。因为识字量受限制,所以我给她准备的知识含量高的书籍对她而言,是个“折磨”,她不但无法享受其内容,而且每次都因为不认识字,阅读被打断,让她的阅读体验变得有些糟糕。她面对这个读书任务,真的当成“任务”,有点消极,读的时候就一直问“到时间了吗?”起初,我误会她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反思发现是我的选择有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阅读者,选择适合她层次的书籍很重要,这是培养读书习惯的关键。基础阅读的能力高低是培养理解力根本。所以虽然是第一层,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之后三层次的基础!
2.关于速读。
现在社会上很多速读培训班。
读书是不是就越快越好呢?我刚开始也进入了误区,一味的追求快点读完一本书。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有些书可以浅藏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咀嚼与消化。
所以作者说:阅读一本书时,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意思就是,我们应该根据目前能掌握的理解力程度,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正如我之前举的例子,我认为的好书,在一年级的基础还不完备的小学生看来,就是一种“折磨”,差点产生“厌倦”情绪。原因可能在于基础,也有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于是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对读书感到厌倦。
要保持主动的阅读,跟阅读者的意愿,技巧和能力,都有关系。阅读一本书并不是一直保持同样的速度,无关紧要的地方可以快一些,重要的地方,要慢下来,细细的思考。
3.做笔记的方式。
检视阅读中,笔记应该是在文章主要内容旁边的空白处。而在分析阅读中,我们要做的叫结构笔记。它不是记录书本内容,更不是细节,而是全书的架构。阅读者可以把问题和感想,记录在目录页或者书名页。到主题阅读阶段,使用的是概念笔记或者辩证笔记。概念笔记中 有作者的观点,更有总结的自己的观点。可以在书中主题内容旁的空白处,记下同类书籍相关内容的页码。辩证笔记更像是专业阅读者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我们可以用一张纸来总结多本书中的摘要,也可以按概念笔记的方法,按主题,把相关的陈述和疑问顺序而列。
所谓艺术和技巧,只属于能养成习惯而且能够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们。我们只有从“实际去做”中,才能学到“如何去做”的道理。照着规则练习,培养出习惯。
举例说明:各种艺术家,开始练习的基础都是单一的动作,他们在熟练,精通以后,像是忘掉了单一的动作,呈现出来的只有一个连贯的,整体的动作,无比流畅,这就是艺术的美。只要照着规则练习,就可以培养出习惯来。而经过练习后,同一件事你会做的比刚开始时要好很多。
阅读的艺术也需要不断的运作练习,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