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金色名片”。街道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党员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民心向背。我们必须将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提升作风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重点在以下三个关口发力、求实效:
一、聚焦乡村振兴“项目廉洁关”,以学促廉筑牢“防火墙”
乡村振兴项目是惠及民生、强基固本的关键,必须确保其成为“廉洁工程”“阳光工程”。学习教育成果要在此环节转化为严格的纪律约束和透明的运行机制。一是深化廉政教育,紧固思想的“总阀门”。将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相关党纪法规作为乡村干部廉政教育的核心内容,结合乡村振兴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微腐败”的巨大危害,算清政治、经济、家庭三本账,构筑“不想腐”的思想防线,自觉抵御项目审批、资金使用中的诱惑。二是强化全程监督,织密制度“防护网”。 紧盯产业扶持、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惠农补贴等关键项目,将学习教育中强化的纪律规矩意识融入监督实践。建立健全项目立项、审批、招标、实施、验收、资金拨付等全流程监督机制,推行“嵌入式”监督或廉洁档案管理。确保项目在阳光下运行,资金在监管下流动,经得起审计、巡视和群众的检验。三是规范“三资”管理,打造阳光“明白账”。以学习教育成果指导实践,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的规范化、透明化管理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监管平台,严格落实财务公开、村务公开要求,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集体“家底”清清楚楚,群众心里明明白白,从源头上防范侵占挪用、优亲厚友等行为,确保乡村振兴红利真正惠及于民。
二、聚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关”,以学促干力戒“虚浮风”
基层治理效能直接体现作风建设的成效。学习教育成果要转化为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务实高效的行动自觉,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赋能增效。一是坚决贯彻减负政策,打破形式主义的桎梏。深入学习并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关于减轻基层负担的规定和要求,将学习教育中培养的规则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抵制形式主义。大力整顿文牍主义、会议过多、过度留痕、多重重复检查和考核等问题,真正为基层干部减轻负担、降低压力,使他们能够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服务群众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践行“一线工作法”,推动问题“现场解”。将“一线工作法”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尺。党员干部要主动下沉网格、深入社区、走进群众,紧密结合“点单式”基层治理模式,精准对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坚持现场办公、实地协调、马上就办,力求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推进、成效在一线体现。
三、聚焦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关”,以学促行厚植“鱼水情”
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是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学习教育成果要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强大动力和坚决维护群众利益的坚定决心。一是畅通诉求渠道,精准绘制“民情图”。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服务群众的行动自觉。建立健全常态化、多渠道的民情民意收集机制,定期系统梳理分析12345热线、信访窗口、网格员上报、居民议事会等渠道反映的突出问题。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食品安全、物业管理等关键民生领域,动态生成精准的“民生需求清单”。二是压实整改责任,实行问题“销号制”。对梳理出的民生诉求和问题清单,实施项目化、台账式管理。明确责任主体、整改标准、完成时限,建立“挂号-交办-督办-验收-销号”的闭环工作机制。坚决向服务群众中的推诿扯皮、冷硬横推、吃拿卡要甚至贪污侵占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有力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