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治通鉴》公元535年农历二月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司州刺史陈庆之伐东魏,与豫州刺史尧雄战,不利而还。”
这件事原本也就是一笔带过,但是仔细一想,这是陈庆之啊,能顶住他的人也不赖啊。于是我就想查一下这个叫尧雄的人,发现他可不是只出场一次的路人甲,也是有很多事迹的人,在《北齐书》和《北史》里都有传。
尧雄的爷爷尧暄在北魏太武帝时代就被提拔为中散,后来又兼任北部尚书,做过大司农,赐爵平阳伯。
尧暄死的时候,北魏孝文帝亲自哀悼他,可见对他的敬重。当然尧暄曾经在徐州搞拆迁,把以前一些华丽的建筑都毁掉了,等孝文帝亲自来到徐州看到凋敝的景象后,又把那份敬重收回去了。
尧雄父亲尧荣任员外散骑侍郎,他的伯父也都做官,所以说家世还是不错的。
到了尧雄这代已经是北魏末年。尧雄虽然做了燕州刺史,但是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每一步都不好走。
然而他第一步就走错了,或者说也是没有办法,作为朝廷的官员,他跟随尔朱兆去打高欢,结果失败了。好在高欢也在聚拢势力,于是他也顺势投奔了高欢,也就成了后来东魏集团的一员。
高欢的宿敌宇文泰在关中崛起,连皇帝都跑了,北魏分成了东西魏,豫州一带成为了双方互相争夺的地区。
其实何止这两方,南面还有南朝梁,妥妥的一个新的三国时代。豫州、荆州作为三方的交集地区,冲突不可避免。尧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了豫州刺史。
尧雄在豫州打退了几次梁的进攻。他先是生擒了梁将李洪芝和王当伯,又面临着梁的司州刺史陈庆之亲自率军进逼州城。这也就是本文开头《资治通鉴》中的那场战斗,《北齐书》中倒是大书特书了一番:“雄出与战,所向披靡,身被二创,壮气益厉,庆之败,弃辎重走。”
不仅如此,接下来尧雄还要秀一把操作。
此战之后陈庆之又兵围南荆州,南荆州向尧雄求援。尧雄却把目光看向了另外的地方,叫白苟堆。这里是梁朝的北面重镇,他认为“因其空虚,攻之必克,彼若闻难,荆围自解,此所谓机不可失也。"他于是率军进攻白苟队,陈庆之果然弃围来就。结果陈庆之的队友太渣,他还没赶到,尧雄便攻占了此地,生擒了梁镇将苟元广,俘获士兵兵二千人。
这是一出围魏救赵啊,还是在陈庆之面前秀的。
而在与西魏的反复交锋中,尧雄曾经进讨悬瓠,驱逐了西魏刺史赵继宗、韦孝宽等。这里面有一个很熟悉啊,韦孝宽啊,这又是名将,虽然说这时候他还没出名。
这样下去感觉这尧雄要上天啊。当然我要告诉你,这些大多都是在《北齐书》和《北史》的尧雄传里写的,仔细看下去会发现史料大多是说功绩的,不利的描写会少些。
在《资治通鉴》中,他与西魏的作战有好几次失利。而在《南史》和《梁书》的陈庆之传里却没有陈庆之失利的那两场作战,反而写了“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你看这两头记录不一致,这上哪说理去。南北朝的史书经常会有这种矛盾的结论。
在这事情上网上有很多讨论了,特别是关于他和陈庆之作战的,喜欢陈庆之的找资料论证其实陈庆之都是先败后胜,觉得陈庆之吹的过神的乐见其成,认为陈庆之肯定是败了。
我觉得反而可以从尧雄与韦孝宽的互动里推出一些东西,在《北齐书》中他驱逐韦孝宽的作战到了《资治通鉴》里就变成“东魏大行台侯景等治兵于虎牢,将复河南诸州,魏梁迥、韦孝宽、赵继宗皆弃城西归。”
在很长一段时间,尧雄的领导都是侯景,而陈庆之作战的同等对手也是侯景,所以很可能尧雄的一些作战属于局部战役,当然他也做到了自己能完成的最大程度,而一些没写出来的失败的锅,就让侯景背吧。。。
其实就像现在的一些“明星包袱”一样,陈庆之因为在网上的火爆而有了“名将包袱”,相反,尧雄就没有这些了,他的胜败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纠结。
他先后遇到了陈庆之和韦孝宽,一个当年七千白袍的巅峰岁月已过,一个成名的玉璧之战未来;一个英雄暮年一个将星初现。这恰好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过渡的开始。
而他的定位正如在《梁书》陈庆之五子陈昕的传中的评价,“魏豫州刺史尧雄,北间骁将”。